第二百五十七章 (大章)封禅立碑 (第1/2页)
面对这个突然的变故。
面对这个东昏县,跟过来的大臣,都低下了头。
他们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能想到这件事情的政治影响有多坏,根本不会参与其中的发言。
义纵,此时可以说是代理廷尉,目前是廷尉丞。
因为廷尉无人,所以他就是主缆廷尉这个工作的。
义纵抬起头,正要开口,就看到自己的朋友郑安泰,抿着嘴,嘴角向下,摆了两下头。
义纵又退了回去,等刘彻去指挥别的事情时,义纵才走到郑安泰身边:“为什么阻止我提意见?”
郑安泰:“你真的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吗?”
义纵:“此事有大蹊跷啊,现在每个县都有警察大队,陛下和御使大夫的商号遍布每一个县城,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早就知道了才对。”
“事情没有传到长安,说明被派到这儿的警察,迅速就被腐蚀了,来到这里的霍氏商号的经理还有皇家各个商铺的掌柜经理,全都被腐蚀了。”
“他们一个县可以做到密不透风,那天下还有没有类似的县?这说明制度有问题啊!”
郑安泰看了看义纵:“哦,有问题是有问题,如何处理?”
义纵:“当然是严打,严查,杀!”
“抓捕起来,审查之后,秋后问斩!”
说着,义纵比了一个手刀的手势。
义纵虽然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了科学的法律精神,但却依旧不改酷吏本色。
遇到这种问题,思路一定是严打严查。
郑安泰:“我问你,此行陛下来干什么的?”
义纵:“视察啊。”
郑安泰:“我是问,陛下怎么会跑到开封西北这样一个小地方,来到古郑之地?”
义纵:“是要去……封禅。”
郑安泰:“好,那我问你,既然是封禅,如今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新商改成果斐然,却在这个时候出现反面例子,如何处理?”
义纵不说话。
郑安泰:“你真当陛下不知道东昏县有大贪?陛下什么地方不视察,刚好来到北路亭?刚好询问到了东昏县,然后跑到这儿来?”
“就算陛下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在来的路上,前队侍卫早已过来探查,发现不对劲之后,路上就告知陛下了,陛下封禅不要节外生枝的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还执意来到东昏县?陛下得知消息后,直接打道回府,坐上火车,继续去泰山封禅,然后派遣绣衣使者,暗中继续调查东昏县不好吗?”
义纵:“这……”
这把义纵稳住了。
按照郑安泰的分析,刘彻要么就是主动要来这个地方找事儿,其目的就是和封禅有关,甚至有可能这是封禅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目要表演。
如果刘彻不知道这儿,事前不知道,但是来之前那半个小时肯定已经知道了,却没有离开,依旧到来,那就是想到了如何利用东昏县。
郑安泰讲明白这个问题后,又看向义纵:“如果只是查,那霍大人在这方面比你厉害百倍,他为什么不提意见?”
“还有,以霍大人的聪慧,我能想到的事情,霍大人会想不到?”
义纵:“你是说,御使大夫……”
郑安泰:“既然事前陛下就知道东昏县有问题,那霍大人也应该知道。”
“道理很简单,如果是十年前,一县之地经营的上下铁板一块,固若金汤,别人是发现不了这儿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大汉最大的产业不是别的,而是运输业,这东昏县处在黄河边上,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千安铁路,中间夹着郑国公路。”
“这是一个交通要冲之地。”
“就算本地人铁板一块,没有消息传出来,来来往往的客商,会不把事情传出去?”
“本地愚蠢的东昏县县令还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实际上霍大人那儿应该早就知道这儿的问题了,甚至比县令本人了解的都清楚。”
义纵:“但是霍大人也没有提前说,这是……”
郑安泰:“我问你,监察百官是谁的责任?”
义纵:“御使大夫。”
郑安泰:“管账是谁的责任?”
义纵:“御使大夫……”
郑安泰:“管理诏狱是谁?明典法律是谁?起草新法是谁?审理大案是谁?巡查地方是谁?”
义纵:“御使大夫……”
郑安泰:“那既然如此,你还要上去说什么?如果你说错一句话,就是打乱霍大人的部署啊。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霍大人早就知道东昏县的事情了,霍大人想要借这件事情,加上封禅的事情,提出监察天下,查新商改,典法律,明冤案。”
“而陛下要拿这个事情开刀,当反面例子反面教材,在封禅大讲特讲,甚至专门留着这件事情,就是为了更严苛的提出更严厉的规章,并且立碑为典。”
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案子,刘彻如何发飙?如何提出对官员更大的限制?
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案子,霍海如何开溜?如何离开朝堂躲开这一轮的发展?
当这个案子发生时,刘彻和霍海就开始了互相之间的讨价还价。
刘彻是不想霍海离开的,霍海主导新商改这么多年了,还有谁比霍海对新商改更熟悉?
但霍海就是想要开溜了,他身上功劳太多了,他现在不想要了。
此时霍海年龄正好,却也要开始‘变老’了,所以,霍海想要去这个天下看一看,放下手中的事情。
如今司马相如加上卜式的配置,简直是绝配。
既没有酷吏,又能干事实儿,又对百姓足够温和,足够发展经济了。
他们的缺陷无非就是下不去狠手。
可如果霍海在天下监察,随时可能出现在任何郡县,又有几个人敢瞎整?
大汉日报每每报道霍海又在哪儿打掉了什么豪族与官员的权钱勾结,谁又敢为了过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好日子而冒风险?
这样实际上霍海对于这一轮的商改依旧贡献最大,但功劳簿上却显现不出来。
霍海,要抛开权利了。
原因就是那次霍海做俯卧撑居然把腰闪了。
突然感觉到年少不再之后。
人就会有变化的。
霍海突然感觉到自己也会老,也是要死的,所以就想要去走走看看了。
去看看最原始的部落的风光,去看看还在奴隶制的山蛮之地。
去看看发展还没波及的偏远县城,去看看刚刚开始商改发展的那些地方。
看看还没有被破坏的那些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星夜鲸群促长歌。
什么时候霍海会回来?
司马相如什么时候站不下去这班岗,要交接时,霍海就回来。
等霍海回来时,就是一鼓作气,一统全球之时。
届时,霍海应该就下定决心,选择好究竟如何去做了。
义纵听完郑安泰的分析,才知道自己差点干蠢事。
回头一看,在场这些不愧是公卿王侯,居然没有一个站出来的,不像自己,这么冲动。
郑安泰听了义纵说自己侥幸的话后摆头:“他们是跟着陛下久了,自然就知道了,是年龄大,而不是真的比你厉害,既然你现在在这个位置上,就说明陛下觉得你不比他们差。”
义纵虽然是个普通人出身,但现在不普通了。
他姐姐是义妁,是新商改中很重要的领军人物。
他姐夫路博德,也是卫霍群将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怎么看也不比普通贵族差,更比考上来的人背景厉害的多,有什么好担忧的?
很快,县令,还有在这个县城的两个豪族族长被缉拿归案。
整个县城一共有四十三个警察,全部被拿下。
还在北路亭等地方的豪族,早在刘彻往东昏县来的时候就想跑。
但是他们怎么可能跑得掉。
天空轰隆一声雷,让大家惊叹不已,怎么会有冬雷?
懂行的人才知道,那是雷管爆了。
有什么有人不想让人查的东西,炸了。
但,一切都是徒劳的。
很快就有御林军骑着高头大马,在雨中疾驰而来。
雨衣棉甲不沾雨水,雨水顺着滑落。
御林军在刘彻刚刚回到大行驾队伍时赶到,翻身跪下:“报!陛下,南路亭豪族意图炸毁私自挖矿铸币的矿场,已经全部被拿下。”
刘彻背负着手,没有回头,只是侧头:“爆炸是怎么回事?”
羽林卫低头:“还是晚了一点,炸药被点燃了,不过臣等把炸药拖了出来,抛到空地才爆炸,并没有炸毁证据。”
刘彻点头:“辛苦了,升奉车都尉。”
转过头去,刘彻:“启程,边走边审。”
另一边,霍海也不再骑马,钻进了卫长公主的车驾里。
卫长公主刚刚生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不久,很久没有出门散心了,现在一场冬雨落下,霍海也是专门进来,关上了门,坐在旁边,看了看自己老婆的情况,然后才一起烤火。
卫长公主拉了拉霍海的衣袖:“真的要这样吗?”
霍海:“我以前希望司马老头能多活几年,是因为不想他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没有留下子嗣。”
“我现在希望司马老头能再多活几年,帮我个忙。”
有些发展,真的压制不住。
为了降低可能黑化的刘彻,可能对天下大局的影响,霍海这次出来,把所有研究有线电的人,全部给带来了。
如果让他们留在长安,最多不出三个月,有线电就该问世了。
一旦这个东西问世,那就不好说刘彻会变成什么样了。
当这个历史上集权最厉害的皇帝,权力最大的皇帝,拥有了口头指挥每个村儿的能力后‘战壕左边第二把机枪往右移动三米’可就不只是光头笑话了。
当然了,前提是,刘彻如同历史上那样,晚年黑化,晚年权力控制欲再度爆发再上一个台阶。
前世时间线历史上,刘彻一生都在斗,最终晚年搞定了自己的太子。
有了这位开了个好头之后,历史上的雄主,合在一起都凑不出一个正经继位当几年皇帝的太子。
但别忘了,历史上的雄主,一般都会在晚年,带走那些能力太强的大臣。
如果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个事情的话。
那就是在这些雄主活着时,有某种完不成的伟业需要继续。
那自然就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问题了。
所以,霍海要先溜一段时间了。
车队前进着,霍海在炉子上烤着手,很快车厢外传来了敲击声。
霍海掀开窗帘看了出去。
是蒋不疑。
霍海给卫长公主把围巾拉高,挡住脸,然后才打开马车的车窗。
蒋不疑:“骠骑将军听说东昏县的事情后,从前路回归,要不要……”
霍海摆头:“随大哥怎么做都行。”
蒋不疑点头:“明白了大人。”
霍海:“蒋不疑,你今年多少岁了?”
蒋不疑愣了一下,低头:“二十七。”
霍海:“差不多了,你给我推荐个车夫,我要给你安排点别的事情做去了。”
蒋不疑愣了一下想要拒绝的,车窗已经关上了。
当初项绪就是这么大出去的,出去后成了安洛铁路的总经理,五年之后三十二岁,上任交通部归正。
位列九卿。
蒋不疑出去,也是准九卿职务。
等回过神来时,马已经落后车子好远了,蒋不疑才哭笑不得,自己去哪儿给大人物色一个新马夫?
蒋不疑把这辈子见过的青年才俊都想了个遍。
才想到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不过,自己如果要离开大人了,应该是要离开长安一段时间了,是不是应该跟老师打个招呼?
很快,蒋不疑来到了太子行驾旁边。
太子的护卫本来准备阻拦来人,看到是蒋不疑后,就没有行动。
蒋不疑敲打车窗。
车里的刘据早就发现是蒋不疑了,不准备开窗户,也不准备拉开窗帘,只是支支吾吾:“谁~谁啊。”
蒋不疑:“老师,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就看到您了。”
这一次刘彻出发,没有在长安留下储君。
按道理,出门应该是要把储君留下的。
但是,刘彻对帝国的把控已经强到了不需要监国的程度。
但凡有任何事情,消息都会沿着铁路线三天内传到刘彻耳朵里。
刘彻从任何道路节点,调集十万大军,最多需要不到一周。
加上羽林卫核心这个枪械水平高出其他持枪队伍至少一倍代差的火枪队,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刘彻。
所以,刘彻封禅,带上了刘据。
只是,到时候登山不会带上刘据,而是要让刘据守在山下行宫。
没错,刘彻在泰山下,修建了行宫,反正钱多的没地方用,能烧就烧,就当创造就业了。
毕竟一座宫殿需要上千个工作人员,往外撒钱就轻松了。
听到蒋不疑的话,刘据:“哎呀,你还是发现了啊。”
蒋不疑:“果然是老师你,我只是诈一下,没想到真是。”
窗帘拉开,车窗打开,刘据:“咦?!你耍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