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截然相反的通缉令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公交车上的大爷大妈虽然看过零号与三号,但见过二人的大爷大妈毕竟是少数。
真上电视,而且还是见义勇为上的电视,只要不往那方面联想,就会自然的被信息引导思维,还真可能认不出来,
秦晓雪的建议让在场的人不由多看了一眼这名市局法医科的负责人,平时话不多,但提供的办法却非常可行,嘉奖和通缉不同,有一定效应但不会大范围扩散,利用的就是信息差。
“秦晓雪同志的这个办法可行。”林千军称赞道。
她的办法既可以找人又不会暴露出二人的特殊性,人不可能不接触社会,同时也能给予隐藏在暗处的三号施压让其暴露出马脚,最后还能宣传一下社会正能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就这么办,开完会我立刻去电视台...老张,你那面尽快划定侦查范围,一旦获得新的线索,立刻咬住!但是注意,不要打草惊蛇,没有十足把握不要行动,需要什么直接打报告,组织全力支持!”
“明白。”
作为老公安干警,这方面比较有经验,而且对于本地很熟悉,这个任务交给他最为合适,而张成则目光放在投影仪上“三号”的照片上,他有种预感,对方肯定还在东山市内。
这种情况下,划定的侦查范围就需要从案发的地点为中线,沿着605公交车的路线向周围扩展,至于说范围大小,要依据目前掌握的证据材料,还有对“三号”的作案动机分析,他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叶瑶同志,我想确定一件事,根据你目前得到的线索与检验结果,能否确定在公交管理处的三号和杀人犯是同一个人?”张成看向叶瑶表情凝重的问道。
在破获刑事案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证据的确定性,如果三号不是一个人行动,而是有组织的话,破案的难度会大幅度提升,人多力量大也不只是体现在劳动上,犯罪也一样!
“现场的鞋印虽然经过伪装,但人穿不合适的鞋子,鞋印会有一些不正常的痕迹,重心会出现一些偏移,经过我科的研判,可以断定二者是同一人。”涉及到了自己的专业,叶瑶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张成点点头,一个人可比一个组织好对付多了。
那么等到这个“见义勇为奖”出来之后,对方绝对坐不住,坐不住就会动起来,只要动起来,就会露出破绽。
接下来只需要等待即可,到时候三号绝对比他们着急。
“好,接下来就按照秦晓雪同志的建议,我这就动身去电视台。”
“散会!”
哗啦,众人起身,向着门外走去,而林千军则和刘庸说了几句后,匆匆走出会议室的大门,他现在要去电视台,发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