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高下在心 (第2/2页)
虽如此,乌衣谢家也算是感动大晋的世家大族了。
try{ggauto();} catch(ex){}
他们甚至还把自家的子侄扔进东军打磨。
其他的朱门大姓呢,富人的儿孙在后面吃香喝辣,不能也不想操心前方的战事。
毕竟前方有这些犯贱的穷鬼们顶着。
比之于老牌北府军、历阳军,东军士兵的特点是引弓不瞄准、不会也不敢肉搏。当然也有景山营里那样的彪悍士卒,而那些凤毛麟角的精锐悍卒们,他们的英勇,更多是一种麻木和悲凉。
战事之初,北府、历阳、东军,三军曾经合兵于西陵郡中。
西陵城前,桓玄的虎将杨秋率领三千西羌突骑,连拔东军二十五座营寨,虏获两千零二十四名东军降兵。
西军与晋军两军对圆时,军阵之前,杨秋特意让三个骑卒把这两千名降兵押送到两军之前,三骑拍马来回,杨秋万箭齐射。
三个羌人骑卒,就三个人,押送两千个缚成了窝囊麻花的东军降兵。
四十万晋兵人人眼见,那两千东军降兵,浩浩荡荡被押上阵前。那些降兵脸上的表情,可跟“视死如归”、“捐躯赴难”没有什么搭尬,那只是无奈,只是悲凉。个个是爹生娘养、顶天立地的大好男儿,就跟送去屠场待宰的猪羊一样了,是他们生来就孬么?
不是东军孬,是大晋孬。是这大晋朝的世家大族们实控之下的各支军队,都很孬。
往前稍微倒个一百年,八王之乱,晋室诸侯自相残杀,北方匈奴趁乱南下。胡虏心如禽兽,杀至洛阳城外,食少粮尽,竟然掳掠汉人为食,老人锅里焖,小娃火上烤!诸侯王此时列阵城下,一箭不发,竟能旋蹱而窜!长江以北,大好河山,终而尽归虏手——胡人出三赵、下榆关,火烧两京,屠杀两山两河,可那晋皇却偏安建康城里,大权尽委世家名族,只做苟且天子,无一心念北!血浸华夏之土,可怜弦歌礼乐之乡,疮痍满目,皆成焦炭。司马氏得国不足两百年,汉人的骨头险些被敲断了,至有亡国灭种之祸!
当他大晋的兵,谁不窝囊!只有那短短几次无疾而终的北伐——还夹杂了权贵的谋朝野心。至于淝水之胜,更是宛若流星过眼——至今那些世家王孙风流谈笑,犹自腆着逼脸把胜利九成归结给运气,无一人喊一声男儿气节!
大晋的军队,东军这样的军队——
人数再多,粮饷再足,士气再旺,也没有丁点意义。一代代疲弱的大晋士卒,早已把军魂丢失在淝水沿岸,丢失在洛水沿岸,丢失在东都,也丢失在长安。他们是僵尸一样的士兵,他们不知道应该为谁而战,他们的铠甲再坚、刀枪再利,不过是纸糊的摆设!
天下间三流的军队,是不怕死的军队;二流的军队,是确保胜利之外犹不怕死的军队。而战无不胜、天下无敌的军队,那便是知道为谁而战的军队。
北府白直军,白者,白丁也。直者,恩仇也。
乱世无道,当这腐烂透顶的世道看不见一点光明时,底层的仇恨,是最亮的火把。
三万白直大军,今已集结汉南郡东,预备着向远处的东军军阵发起一场血战。
大鼓未动,人马衔枚解铃;五军欲战,战心滔天。
一匹黑马昂扬铁蹄,沉默着驰过了前阵的骑兵和步甲。
“谢琰,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