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太子若继大统,还会把权力分给世家吗? (第2/2页)
看着混乱的敌阵,大喝一声:“将士们,建功立业就在此刻,杀!”
数千精骑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喊杀声顿时响彻云霄。
裴行俭身先士卒,手中马槊挥舞,连连斩杀数名百济士兵。
一边奋战,一边大声喊道:“不要恋战,直逼敌中军!”
士兵们士气大振,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苏定方见裴行俭已经行动,也果断下令。
正面的大唐大军如排山倒海之势,向着百济军队压去。
扶余义慈在中军看到两侧突然杀出的大唐军队,心中大惊。
但并未慌乱,迅速组织兵力抵抗。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喊道:“为了百济,杀!”
在他的鼓舞下,百济士兵们拼死抵抗,一时间,双方陷入了僵持。
十几万大军的交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决出胜负的。
大唐士气如虹,百济这边士气虽然遭受打击,但始终屹立不倒。
从黎明到黄昏。
灼热的日光下,对于双方来说负担也非常之大。
将士的消耗的体力也是剧增。
随着日落西山,战场上的喊杀声也逐渐的安静下来。
只剩下剧烈的喘息声。
回过神来,早已经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
另一边,长孙无忌已经抵达辽东,距离神武宫也不过几日的行程。
前方传来的战事消息让他知晓,也就这几日的功夫了。
趁着这个时间,长孙无忌正好看看太子治理下的辽东,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当长孙无忌过了辽东城后,眼前的景象让长孙无忌大为震撼。
原本印象中荒芜的辽东大地,如今四处都是百姓开荒种田的热闹场景。只见田间地头,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都充满干劲。
青壮年挥舞着锄头,奋力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不顾。
妇女们则跟在后面,细心地播撒着种子,眼中满是对未来丰收的憧憬。
孩子们也没闲着,或是帮忙运送农具,或是驱赶着啄食种子的飞鸟,清脆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长孙无忌勒住缰绳,驻足观望。
身旁的赵平感慨道:“长孙司徒,没想到这辽东之地,短短时日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景象,即便在大唐,也是只有少数富裕之地才可见。
但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只是辽东较为平凡之地。
继续前行,路过一处村庄,只见村口张贴着一张告示,正是太子颁布的开荒送田政策。
周围围了不少百姓,一位老者正逐字逐句地给大家解读。长孙无忌忍不住下马,凑上前去倾听。
因为乡间大多数高丽百姓说的还是高丽语,而告示上都是汉字,所以要通过翻译才能看懂。
“长孙司徒,是简体字。”
赵平看了眼告示,低声对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
当初太子在讲武堂,就是推行简体字。
现在估摸着整个辽东,都用的是简体字。
“大伙可都听好了,这政策可是太子殿下为咱老百姓着想啊!只要咱们肯出力开荒,这地就是咱自己的,还能传给子孙后代。太子殿下真是咱的大恩人呐!”老者激动地说道。
“是啊,以前咱想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地,现在可好了,只要肯吃苦,好日子在后头呢!”一位年轻的后生附和道。
“可不是嘛,太子殿下一来,咱们再也不用受那些贵族的欺负了,官府也变得公正清明。咱们可得好好干,不能辜负了太子殿下的一番心意。”另一位中年妇女也感慨万分。
“他们在说什么。”
长孙无忌对随行的译官问道。
译官翻译道:“他们在歌颂太子殿下。”
翻译官把高丽百姓们的话,一句句翻译过来。
听完后,长孙无忌很是感慨,心中不禁对太子李承乾在辽东百姓心中的声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暗自思忖,太子在辽东的所作所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民心,更将他们的利益与自己紧紧捆绑在了一起,这等手段,着实高明。
然而也注意到,因前方与百济的大战,不少青壮年男子被征召入伍,导致田间的劳动力明显短缺。一些家庭只剩下老弱妇孺,劳作起来显得颇为吃力。
长孙无忌一行人继续赶路,途中遇到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妇人,她身形瘦弱,却仍在艰难地挥动着锄头。
长孙无忌见状上前,同时与老妇人交谈起来。
“老人家,您这年纪,干这么重的活,太吃力了。家里的年轻人呢?”长孙无忌关切地问道。
旁边译官则帮忙翻译。
看到是汉人,老妇人并没有害怕的情绪,反而有些热情。
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回道:“我家儿子去前线打仗了,家里就剩我这把老骨头和儿媳、孙子孙女。虽说累点,但为了能多开些荒地,给子孙留下点家业,再累也得干呐!”
旁边赵平听完译官的翻译,不由问道:“您就不怕儿子在前线有危险吗?”
老妇人眼神坚定地说:“咋能不怕呢,但这是太子殿下的命令,太子殿下为咱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咱不能拖后腿。”
“再说了,大伙都知道,只有跟着太子殿下,咱以后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只要能打下百济,咱辽东就更安稳了,孩子们以后也能过上太平日子。”
离开后,长孙无忌的心情有些复杂。
这次与太子的会面,真的能如陛下所愿吗。
现在所见到的景象,只是辽东一角,然而便是这一角,则可管中窥豹,得知太子在辽东的声望有多么骇人。
最为主要的是,因为辽东贵族世家被铲平了,这导致太子的权力,真正的抵达到了民间。
已经尝过这个甜头的太子,如果继承大唐皇帝位,会甘心把权力下方给大唐世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