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欧洲大革命 (第2/2页)
此时工人们还是基本的游行,他们打起了反饥饿、反经济危机、反独裁、反腐败的旗号,游行代表向国王递交了请愿书,要求罢免基佐内阁、实施宪政。
和法国这个革命老区相比,奥地利这个重要的欧洲保守地区问题也不比他少。梅特涅亲王为首的保守势力占据上风,他们不想改变,但局势已经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了。
在匈牙利部分地区,债务人和债权人间在农业生产以及土地使用权方面有诸多争端,导致冲突偶尔暴力激化。持续在镇压多次革命,以维持当局持久奉行由首相梅特涅主推的欧洲协调政策,但这些局面令帝国近乎破产而一直是兵员短缺。一些改革草案也导致士兵和平民间的争吵。所有这一切矛盾,还进一步激怒那些对所背负封建义务持以怨恨的农民们。
不过这些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伊朗没有半点关系,纳赛尔丁就趁着这次机会从欧洲拿点工厂什么,毕竟经济危机是最好的抄底机会。
这次经济危机是让欧洲各行各业损失惨重,伊朗趁机在德意志的鲁尔和英国的曼彻斯特采购一些机床和工厂设备,不过资金有限,就政府就给了1000万里亚尔的额度。这些钱还是国家银行垫付的,未来还得从财政收入中划出来。
“殿下,我们也曼彻斯特购买了一些机械,还有一些工厂主为了止损低价出售,价格比去年低了一半还多,这次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纳赛尔丁笑了,这次经济危机不仅是工厂价格,土地价格和贸易全方位下跌。他们正愁卖不出去呢,伊朗就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
“这些东西尽快运到布什尔和大不里士,并且要以最短的时间内工作。”
王储下了命令,不过这个时候的通信很慢,只能让在欧洲的人随机应变了。
伊朗趁此机会加大了对周围国家的贸易,中亚三国的贸易额逐渐上升。其中希瓦50%的出口和60%的进口都在伊朗的掌控之中。
毕竟是一个70万人口的国家,在伊朗面前他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布哈拉和浩罕两国的贸易也在逐渐增加,来自伊朗的商品充斥着中亚三国的市场。
阿富汗地区伊朗则和英属印度争夺市场,赫拉特是伊朗占优势,印度则是大量出口货物到坎大哈。他们两个都在争夺喀布尔,不过看情况还是伊朗占优势,英国货物要想进入喀布尔只能走白沙瓦这一条路线,而且印度河流域还没有完全平定。与之相比,伊朗这里可以走多条道路,商路更多,自然可以运输更多。
而在阿拉伯半岛,伊朗也大量扩张贸易。和沙马里部落签署协议后,伊朗向宰赫兰出口粮食蔬菜和武器。不要以为这些部落都是穷人,实际上那些酋长也是比较有充足资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