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规划 (第1/2页)
“没错,俄国人只是依靠大量送死的人才能征服这么多的土地,只要我们能够发展上去,就一定能行。”
联合会在伊朗各地设立分支,吸纳会员,为想要建立工厂的人提供一系列帮助。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伊朗的工业能够起来。
“对了,听说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通讯方式,叫做电报。能够从很远的地方发送消息,如果能有这个,消息就会更加便捷。”
其实,扎卡尼心里也没底,因为这项技术在欧洲只是刚刚起步,电报只有在美国发展的速度才快点。
不过,他们也可以试一下,这样才能觉得这个到底怎么样。但在这个欧洲发展都这么缓慢的情况下,美国倒是发展挺快,要不要去美国看看?
阿米尔最近可以放松下来了,因为财政收入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包括新增的果汁税、烟草食盐和糖的专卖和税收,这些收入预计有600万里亚尔。是去年税收的三分之二。
有了这些钱,伊朗的财政情况得到很大的好转,阿米尔也开始利用这部分钱稳定里亚尔的币值,9月10日,里亚尔汇率回到1比10。
阿米尔还在德黑兰修建了一座大型商站,以供商人歇息和交流生产经营之道。并且还让李斯特给他讲课,了解欧洲国家的经济管理模式。
欧洲的经济模式是五花八门,有人自由放任,有人关税同盟,有人封建农奴,有人摇摆不定。而李斯特也详细了解伊朗情况后,还是向阿米尔提交了一份厚厚的调查书。
李斯特建议伊朗是以纺织业为主要工业进行鼓励,同时政府控制重工业和金融业,为伊朗工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环境。
而且还不仅是将产品生产出来,你还需要市场去消化这些商品。所以需要和其他国家签订条约,让自己的商品进入市场。
目前伊朗的情况也有些不乐观,因为对英俄两国只需要缴纳5%的关税就行,这对伊朗工业造成很大的伤害。要想抵抗伤害,也必须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来培养工业。
这都是伊朗需要克服的困难,阿米尔知道工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他需要尽可能的为工业发展扫清障碍。
——————————
泰晤士河旁边的咖啡厅,历来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聚会场所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政客都喜欢来到这里聚会。
“你们看看,沙阿宣布的誓言多么振聋发聩。伊朗可以马上追赶上来,向强国的地方发展了。”
萨迪格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兴奋的向同学们说道。他们这些人来到英国后在伦敦的各个地方逛了逛,新鲜感一过,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说呢,理论知识学习的很好,不过他们的私人道德方面可能还不如部落。
而且英国是一个新教国家,他们都是什叶派信徒,为了让留学生有一个做礼拜的地方,阿卜杜拉自己掏钱在伦敦的东面购买了一座房子用来做礼拜,这应该是英国第一所清真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