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弩机1.0(重写版) (第1/2页)
马镫这种玩意,技术含量太低,总有一天,会被戎狄学去。如果戎狄仿制了马镫,他们的马跑得快,加上运用马镫解放双手,如此一来,可以边骑马边张弓,足以在十步之内精准破甲,而宋国的骑矛仅仅三步的长度,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如果这样,如何能轻易击败戎狄?
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天然就点满了骑射技能,农耕民族在这个领域确实屡屡吃亏。欧洲也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他们是如何抵御来自东方的骑马民族的呢?法兰西的拿破仑给出的答案是手持手枪、卡宾枪的龙骑兵、猎骑兵和骠骑兵,而神圣罗马帝国给出的答案则是弩骑兵。
虽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是日耳曼人发明了可以和马镫搭配使用的拉环,专门辅助在马上拉开蹶张弩。
如果说弓是最契合游牧民族的武器,弩则是农耕文明与之抗衡的仰仗。玩弓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指法、姿势,以形成不可磨灭的肌肉记忆,没有经年的训练很难上手。这对整天靠耕地吃饭的宋人来说,太难了。
莫说射箭难,提供训练的箭矢也难啊。生产最普通的木箭杆,需要把一节木头顺着纤维的纹理削,在没有机床,没有铁器的现在,只能用硬度较低的铜刀去削。此外还要烤火、校直、涂漆,确保箭矢的直度和耐久;箭矢的长度、重量、硬度也需要层层筛选,以确保同一性,省的打仗时候因为箭矢物理参数参差不齐,导致射不准被对面冲过来的敌人砍死。
南宋初年,将领张俊曾在文献中披露,一支弓用箭矢的价格在七十四文钱,这相当于底层劳动人民两三天工作的报酬。箭矢的昂贵导致军队都不敢如电视剧里一样随随便便进行覆盖性饱和射击,汉武帝在浚稽山之战中一天打完五十万支箭,惜字如金的《汉书》特地记了一笔,点名武帝的败家。
要知道1359年英国处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全年火力全开生产箭支,才给长弓手提供了85万支箭。
春秋时代,一乘三十人的兵力,实际上承担射箭的也只有一个车左而已。培养一个射手成本极高。弓箭的射击需要训练指法、姿势,确保每一次的射击都能把弦拉到下巴底下的同一个位置,放箭的时候采用相同的姿势。形成肌肉的记忆不仅需要时间,还要大把的钱财。
况且反曲弓在拉满的情况下也是最费力的,在这种载荷下瞄准,对射手的考验非同小可。
公子卬穿越到这具身体里面,虽然继承了公子卬强健的躯体,但射术和记忆是没办法继承的——毕竟硬件不动,软件更新了。即使天天训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阵战的水平。
战争不等人,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子卬不得不开发弩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弩机的原理很简单,但是细节和加工工艺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经费来研发。箭镞用什么形制?箭矢的重心如何配置?弓弦和弓体用什么材料?又如何加工?瞄具如何设计?
林林总总,一团乱麻。好在公子卬打败长狄后,获得了长狄的制弓技术——采用韧性强的绣线菊木,做成不对称的弓体,组装上北山羊的角片,与野牛的牛背筋作为弦,缠绕上羊肠衣制成的丝,辅以羊筋熬成的胶,在弓梢处和出箭点贴上骨皮,以朱漆涂敷,兼以白桦皮包覆、以润羊血进行防潮处理。初代的弩机只能用望山进行粗略的瞄准,公子卬参考了后世游戏里面复合弩的机械瞄具,设计了照门和准星,其精度比之远古的望山瞄准要高出不少。
try{ggauto();} catch(ex){}
至于箭镞的研发。
春秋时代,各国列装的箭镞都是两翼箭镞。韩厥手头的箭矢就是两翼箭镞。相比于石器时代的扁平箭镞,两翼箭镞设有中间高高隆起的脊和两侧的长长的后锋,这样的设计给两翼的后锋留存一个放血的血槽,适合于撕裂肉体,给敌人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