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离开敦煌 (第2/2页)
“情况不妙啊……”
“殿下,天子让我做你的老师,为你讲授经学和佛家的道理,如今,臣愿意听听殿下,心中所想。”张忠贤看着眼前的学生回答。
张晟一边走着,心里暗暗思忖,抛开原主脑海残留的那些年中二情绪,认真分析当下的时局和自身的处境。
“敦煌这地方,西边的北庭、高昌和伊州是回鹘人,东边也是回鹘人,还有北边的鞑靼人,南边的吐蕃人和吐谷浑人。
前往中原的路被断绝,得不到汉民的补充,就算金山国还在,迟早要被胡人所同化,到时“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再次出现是一定的。
朝廷以前的不信任和迫害,致使归义军上下混乱不堪,又内斗几十年了,垮台是必然的事。
那狗奴曹仁贵卑躬屈膝,就算他得了这敦煌,这破地迟早也要被同化。
如今侄儿无法击败曹仁贵和甘州贼的联合,留在这里如何复兴我张氏。学生想要往北去,去草原投靠我的舅舅,再图其他。”
张胜在帐内对着眼前这个强壮而智慧的叔叔说道。
张忠贤就这样静静的听着眼前少年的诉说。
看着那个在怒吼、野蛮而不甘的少年的灵魂,渐渐在平静,他没有说什么。
如今的张晟选择放弃了前身的执念,甩去了包袱,他不是怯懦,只是贸然的继续打下去,他得不到什么。
因为,金山国地理位置和当地的人口情况,他想到就算击败了曹议金,那又能咋样,还是无济于事。
甘州回鹘和敦煌的世家大族还在虎视眈眈,金山汉国依旧要面对周围这异常艰难的的局势,四面楚歌,全是敌寇啊!
而这片到处是荒漠的土地,土地产出可怜,仅依靠着贸易维持存在,打下来有什么意义呢?财富被豪族瓜分,百姓得不到增长和补充。
而且张氏在河西已经基本失去了民心。曹仁贵只是百姓与豪族其他的选择罢了。
说完后后,张晟感到自己全身都获得了平静与安宁。又边走边说:“对,不打了,曹议金那狗奴,有朱温和甘州的回鹘人支持,有河西的粟特人依靠,而且归义军的许多豪族百姓,都在支持他。
如果我再继续打下去,只凭手里这点兵力,得不到补充,迟早要完蛋。大唐已经毁灭,东归之路早已断绝。”
张晟心中明白,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与曹议金和回鹘人抗衡了。他深知战斗打到现在可以了,不能再打下去了。
现在需要做的是,寻求更为明智的解决方法,继续战斗只会放大风险,不仅无法击败曹议金,还可能导致自己的失败和丧命。
就算打赢了,他觉得依靠敦煌那么狭小的一块地,十多万人的汉民,根本发展不起来,而归义军内部汉人和蕃民、汉民和汉民、蕃人和蕃人内斗十分严重。
无法击败笼罩在敦煌、归义军头顶的甘州回鹘人,以及那众多的藩民部落,无法收复河西,那么以后山上下来的党项、吐蕃人,漠北来的契丹人,迟早淹没这里,汉人要被消磨殆尽。
他决定退后一步,寻求其他能够保全自己和众多支持者性命的策略,让出敦煌。
“殿下可曾想过,我等汉民去了漠北,该如何生存,那遍布草原的胡人,我等该如何应对呢?”张忠贤问道。
“胡人能放牧,依靠牛羊马匹活下去,我汉儿也能,我们还能种粮食,能活下去的。对胡人,哼!朋友来了有酒,豺狼来了,刀枪伺候他们。
何况如今在我麾下,胡人和拥有胡人血脉的部众,就占了一半还多。可用之士众多,我不担心。
给柔然锻铁的突厥人兴起之时,在高昌和金山也就几百户人,却最终消灭吞并了庞大的柔然和铁勒人。
建立大大的草原行国,我等汉儿也能。为什么胡人可以南下,我等汉人同样也可以北上,化胡为汉。这是昊天上帝的旨意。”张晟昂扬而坚定的回答。
心中长着一句经典的话语,“世无他途,唯有征服”。
“那么,殿下还有何烦恼与担心的呢!如今殿下有了清晰的目标,去做就是了,神灵在上,臣永远坚定的支持殿下。”张忠贤欣慰的看着眼前这个斗志昂扬的少年说道。
张晟穿越了,所幸是受神灵、老天爷的钟爱,在这个世界,他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让他可以安身立命的同时,亦是能够在这个年代,有奋起为生存而战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