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戈壁上的温室 (第1/2页)
郭阳思考了片刻,目光停留在远处蚂蚁似的推土机上。
“行,那就一个月。”
“汉斌,给你放权,沙海农牧这边就交给你了。”
陆汉斌眉毛不自觉的抖动,风沙遮挡不住眼里涌现出的惊喜。
“老板,我以前也没有治理沙漠的经验。”
“大胆的去尝试,相信你自己,公司愿意承担伱犯错的成本。”
随着管理体系的成熟,郭阳随时能为沙海农牧找来掌舵人。
并推动金融政策,让有意愿的农户贷款自行建设温室。
随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两千亩戈壁和荒漠逐渐被推平,几百个连片的温室拔地而起。
老丁手指仔细的搓捏着,偶尔才能从中分辨出有玉米秸秆、牛粪、蘑菇棒子等材料。
但由于滥垦滥牧和连年干旱,沙漠边缘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60年代沙漠边缘还分布着40多万公顷梭梭林,现在只剩下20多万公顷。
经生态专家预计,若想遏制住腾格里沙漠往民勤的入侵态势,至少要在沙漠边缘飞播牧草两百多万亩。
“陆总,按照你提供的基质配方,辣椒、番茄和茄子的长势都挺不错,我们初步判断,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玻璃大棚里生机勃勃一片,嫩绿的叶子,火红的果实,映入老丁的眼帘。
但沙海农牧配了水车,在水车上装了水泵,水管可以直接连接到沙漠里。
土壤很柔软,腐熟发酵的很完全。
玻璃温室面积大约200亩,除了承担育苗的任务,这里也是沙海农牧众多科研研究的场地所在。
张竞的摄影机似乎一刻也没停过,每天都在松软的沙土来走来走去,和栽树植草的劳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名形容消瘦,带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迎上前,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听说沙海农牧在那栋玻璃温室里研究基质栽培,进去干过活的人出来都神神叨叨的。”
老丁卷起了旱烟,眼神深邃,其余人也有样学样。
“冬春茬确实效益更好,但要跨越冬、春、夏3个季节,对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就是,现在村社的干部都在忙着动员大伙承租沙海农牧的温室,大伙儿都拿不定主意呢?”
“但扎子沟都是这种黄沙土,土地廋,留不住水和肥,是种不出来好菜的。”
其余人闻言,也研究其了槽里的基质,黑黑的,和沙漠里的黄沙土完全不同。
许多人都曾信誓旦旦的说不会租温室,但还是都来了。
“确实很好。”
老丁也停下来,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壤摊开,另几名老汉也凑了过来。
老丁在心里想着,夏季是黄瓜、架豆果菜类生产淡季,也能卖上价钱。
“沙海农牧一定得成功啊。”
“种地是肯定得种的,不然一家子人的生计从何而来。”
当他在玻璃大棚外,排队等着参观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几名正在搭建钢架大棚的老汉凑在一起闲聊着。
最重要的是他有了在困局中寻觅捷径的能力。
陆汉斌大步流星的穿梭在连片的日光温室里。
陆汉斌眼里也带着笑意,从藤架上摘下一个熟透了有些开裂的番茄。
为了求生存,只能被大势裹挟着前进。
在流动的沙丘上种梭梭,浇水是个问题,以前农户大都不浇水,存活低。
在许多农户的院里,都能看到成垛的死梭梭,都是准备用来烧锅炉的。
“那边管得严,温室外都有围挡围住的,隔得远看不真切,应该能成功吧。”
但他愿意给陆汉斌一个机会。
村民心中最大的顾虑落了下来。
“老丁,你种了那么多年菜,这种温室种菜的技术会不?”
麦草杆和稻草源源不断的送来,连片的草方格很快成型,在沙漠边缘蔚为壮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