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北方之战 (第2/2页)
草原上的枯水期,小河流和小湖泊可以忽略,蒙元皇帝所在,必然是大规模的蒙古人聚集地,他们也不可能聚集在小河流和小湖泊放牧。
得到这个结论,张一凡的眼睛就亮了。
于是,他便立刻重新画了一幅草原地图,从关外一直到西伯利亚,标出了大山和大河,以及湖泊之类。这些东西,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却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正好可以用到这次的军事行动上。
随后,张一凡便去了一趟军营,只是留下傅有德和邓愈,把朱棣的书信和他所画得地图,都给这两人看了。
不管是傅有德还是邓愈,都是大喜过望,立刻肯定了朱棣的作战思路。对于那份地图,更是如获至宝。
他们也有对草原了解,只是核对他们已知的那些,就觉得这份地图不会错。
两人当即决定,秦晋两地,完全可以照搬燕王这份用兵方略,使用骑兵统一对草原发起攻势。
稍微有不同的是,秦晋两地外面的草原是河套平原,因为离得近,没必要一人双骑,而是骑军全线出击,先扫荡了河套平原之后,再组建一支精锐,一人双骑,绕过大青山脉,继续扫荡草原深处。
张一凡认可他们的作战方案,便以钦差的名义,召集晋地的晋王和冯胜等将领开会。
雨雪天下,寒风呼啸,晋王没来,只有冯胜代表晋地军队赶来参会。
冯胜这边,对于新的作战计划并没有意见。最终,此份作战方案上奏南京的朱元璋。
这次的北方决战,是朱元璋一直在关注的,囤积重兵就想着一战而定草原上的蒙元残余。因此,不同于之前的辽东战事。并且离预定春季作战也还有三四个月,这是有足够的时间请示,没道理不上奏。
对于秦王的处置,依旧没有消息,但是,一个月后,有关北方决战的意见,却先回来了。
朱元璋同意作战方案,任命燕王朱棣为征讨大将军,秦王和晋王为副将军,大驸马,荣国公为监军,准备这次决战。
与此同时,还有密旨给秦王、晋王并张一凡三人,主要是顶住秦王、晋王要放权,让傅有德、邓愈、冯胜等人主导西线和中线战事。如果秦王、晋王在兵事上意见和几位副帅意见相左,由张一凡决断该听谁的。
从这几份圣旨上可以看到,朱元璋显然还是偏心他的儿子,不管如何,都想让朱家子孙来赢得决战胜利的荣誉。
不过很显然,朱元璋又知道其中深浅。对于燕王是放心的,但是对于秦王和晋王又是不放心的,就特意明确了军事指挥权的问题。
对于这些事情,张一凡显然没有干涉的能力,只能听朱元璋的。
随后,北方一线,全都为了这个方案开始整军备战。
洪武十五年,大概就这么过去了。秦王的事情,还有爵位革新的事情,没有一点风声。
洪武十六年春季,当冰雪开始消融的时候,北疆的大明骑军便开始出塞。
秦地出兵,邓愈、傅有德领骑军五万,步军五万,联合晋地这边,冯胜领骑兵四万,步军五万,合围河套平原,也就是大青山脉以南的草原。
秦王和晋王全都坐镇关内,总理后勤。
但是东线这边,朱棣亲自领军,和蓝玉一起从东线横扫草原,徐达坐镇后方。
和中线以及西线不一样的是,朱棣和蓝玉两人在去年冬季之前就扫荡过蒙古草原东部,比如科尔沁草原等等,从抓获的蒙古人口中知道,蒙元残余基本上都在漠北那边。
因此,洪武十六年的战事一开始发动,朱棣和蓝玉就领着三万精锐,一人双马,从东部蒙古草原直插大青山脉以北的漠北地区。
张一凡这边,当然也没有跟随出塞,一直待在西安这里。
不过他没有闲着,一边继续默写数理化,一边要指点他学生的求教书信,以及指导蒸汽机的事情。
就在洪武十五年年底的时候,蒸汽机厂的股份拍卖出去,大明朝第一蒸汽机厂也正式设立。各种类型的蒸汽机制造,要定型生产这些,都离不开张一凡这个总设计师拍板。
比如说,什么类型的蒸汽机,用于什么方面的蒸汽机要优先制造等等,没有人有张一凡的眼光。
总体来说,专门为蒸汽机轮船定制的蒸汽机是第一优先,因为大明的都城是南京,有长江水系在,船运是目前大明朝重中之重。
至于蒸汽机车这个,就段时间来说,南方并不准备开建。多山,多水,让铁路建设变得艰难。
在张一凡的建议下,朱元璋准备在天津设立第二个蒸汽机厂,用于生产蒸汽机车用的蒸汽机,以及北方矿场中用的蒸汽机,加大煤矿和铁矿的开采。
洪武十六年二月中旬,关外第一份捷报便传到了西安。秦晋两地出征的明军,已经横扫了河套平原,然后由冯胜领步军坐镇,邓愈和傅有德领骑兵八万,分别进攻西部草原和更北方草原。
至于东线那边,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不过张一凡倒也没有多少担心,因为如今的明军很强大,又全是骑军,打得不顺利,要撤走的话,蒙元残余该是留不下的。
他就是怕朱棣本来就是好战分子,蓝玉同样也是,这两家伙凑在一起,只要有战机,九头牛都不可能拉回来的那种。.M
希望他们稳扎稳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