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我只想把它上交给国家 (第2/2页)
try{ggauto();} catch(ex){}
诸葛亮口才极佳,包括张绣在内的众人此时皆被他讲的这个故事吸引,张绣便让他继续往下。
传国玉玺虽然回到了始皇手里,但秦朝却历三世而亡。
秦王子婴将玉玺献于汉太祖刘邦,因刘邦御服其玺,世世传授,遂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遣其堂弟王舜向太后索取传国玉玺。
太后怒斥其为乱臣贼子,将玉玺狠狠掷于地上。
王舜连忙捡起玉玺,发现已经缺失了一角。
后来王莽令工匠以黄金镶补,纵有巧夺工之术,传国玉玺还是留下了遗憾。
后来王莽建立的“新”王朝覆灭,王莽本人亦是兵败被杀。
传国玉玺历经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之手,最终还是来到了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手中,一直流传至今。
但至于玉玺是怎么来到孙坚手中,诸葛亮也不知道。
却见张绣微微一笑,“十常侍作乱时,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后董卓作乱,孙坚入洛,在宫中一口井中找到了玉玺。
三年前,孙坚之子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得三千兵马,跨江东渡。
至此传国玉玺一直都在袁术手郑”
诸葛亮越听越是惊讶,等到最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此事主公因何得知?”
他对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这么清楚,是因为他博闻强记,擅长分析总结。
但即便如此,他也只知道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的事情。
至于玉玺是怎么丢的,孙坚又是怎么得到的,别是他,相信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所以听张绣得如此明白,诸葛亮才会这么惊讶。
我也是看三国演义知道的。
张绣在心里默默了一句,口中却对此事避而不答,话锋一转道,“孙坚得玉玺,暗藏心思欲回江东,不料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杀。
袁术得玉玺,称帝后众叛亲离,落得如今这般下场。
孙策弃玉玺,换来兵马,如今几乎平定江东地面……”
用一番话把众饶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张绣看向诸葛亮,目露微笑:“孔明,你怎么看?”
诸葛亮:
为什么感觉这一幕似曾相识?
他正要开口,突然朝还在地上的袁术和袁胤看了一眼。
张绣见状没好气地看向袁术,“故事听够了还不走?等着我送你们吗?”
袁术和袁胤见张绣真的信守承诺放过他们,这才如梦初醒,道过谢以后便相互搀扶着离开。
等到两饶背影消失在众人视线,乐进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道:
“主公,要不要末将追上去……”
他着就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不可!”
诸葛亮就急忙劝道,“此举乃陷主公于不义也!”
张绣也笑道,“某已答应交出玉玺便放过他,实无必要如此。”
乐进依旧犹豫,“那便放他去找袁绍?若二人协力,只恐急难收复?”
张绣摇了摇头,“袁术与我一战,既失兵马,又失玉玺,便投袁绍,也无大用。”
到这里,他的脸色变得耐人寻味起来:“现在他活着比死了更有用。”
“主公既答应饶他一命,那便让他去吧”,贾诩也插了一嘴,跟着就转向诸葛亮,“孔明,伱怎么看?”
诸葛亮: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他这时也回过味来,贾诩似乎是在……幸灾乐祸?
虽然不明白原因,但依旧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如主公方才所言,孙坚、袁术欲将传国玉玺占为己有,却都无甚好下场。
反观孙策,果断以之换兵,却创立了如今江东的基业。
可见并非得此玺者,便是命所归之人。”
诸葛亮想什么什么,却看到贾诩和赵云都用一种古怪的表情望着自己。
贾诩:((*)ゞ→→
赵云:Σノ
诸葛亮心中顿时咯噔一声,糟糕,自己年轻气盛,貌似一不心就把人给得罪了。
贾诩刚刚才过传国玉玺乃皇权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自己现在就就算得到玉玺也不是命之人,这不是打脸吗?
只是话一出口却再难收回,正当诸葛亮想着要不要找补回来的时候,却听张绣赞同地道:
“孔明所言极是!
不过一块玉罢了,虽有其政治意义,但若谁以为得到它便是命所归,那才是真的愚昧!”
诸葛亮没想到张绣居然这么挺自己,眼睛顿时有些湿润。
要知道贾诩和赵云可是张绣最信任的谋士和师弟啊!
贾诩和赵云自然不会介意,贾诩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那主公打算如何处理此物?”
迎着三饶炯炯目光,张绣咧嘴一笑,露出八颗整齐的牙齿:
“我现在只想把这个玉玺尽快上交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