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挽救指数 (第1/2页)
“我们只要能生产就能还钱,把我们加上吧。”说话的是个水泥厂的厂长,他打听到苏城要修液化天然气码头,早早的就来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液化天然气,但他想,修码头总得用水泥吧。
和他并排坐的是个穿着〖运〗动服的木材厂领导,就绷直了腰看对面桌前做记录的清欠办工作人员,眼珠随着他们的动作向左向右,语气缓慢的说:“我们木材厂有自己的林场,在外地也有合同,只要一句话,就能装船运来,什么规格的都有。”
也有着急坐不住的,不停的走动,一股子哀怨气:“咱力荣五金公司是咱市最大的五金公司,您把订单交给我们准没错,这还做什么记录啊……”
“唉唉唉,老徐,我们恒坚五金公司才是最大的吧,你们才做些什么?螺丝螺帽?有没有不锈钢的?”
“你们买了一台二手机器就成最大的了?看看你们那个厂房,都快和厕所连到一起了!”老徐不甘示弱。
清欠办的办公室里,特意用桌子隔出了一半,由着济*南和青*岛地区的企业管理人员抱怨和说明。
正如胡集所保证的那样,他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催生出了一份部委红头文件,明确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城市燃气管道的铺设。
有了这份政策保证,苏城立刻启动了山*东范围内的天然气配套,当其冲的就是济*南和青岛。
他要在青*岛建设液化天然气码头,然后在济*南建设液化天然气的储运装置,同时在两个城市建设城市天然气管道。整个计划投资过亿,自然吸引了无数企业前来抢夺订单。当然,拿到订单的企业,必须按照清欠办的要求,一步步的归还特定企业的欠款。
这种大手笔,是1q90年的民企很难相比的。除了大华实业,很少有哪家民企能筹集1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即使有,也不会在这时节投入到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中去。就〖中〗国目前的环境来说,有太多可以赚钱的地方,天然气管道的盈利速度,很难达到“〖中〗国投资者”的青睐。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看到,不管现在的能人们如何折腾,不管他们从投机中赚到多少钱,10年或者20年以后,终究还是实业能够更稳定的赚取利润,实现个人和企业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等到10年或者20年以后,再想投资天然气管道这种东西,早就机会不再了。
从苏城的角度来说,投资天然气管道除了回报之外,还有两个利好,先是解决了部分天然气包销的问题,其次是正好利用陷入泥潭中的三角债问题。
在〖中〗央要求“行政长亲自抓”的状态下,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清扫三角债,但越是这样,银行就越惜贷,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就越少,行政长们的压力就越大,在1q90年和1qq1年三角债严重的地区,清欠问题不亚于计划生育或后世的群体性事件。
如果说一笔现金左右了一名高级干部的判断,没人会觉得奇怪。
此等情况下,苏城联系铺设燃气管道,并以此订单解决当地的三角债问题,绝对是雪中送炭,断没有拒绝的。抓住这次机会,他毫无疑问会得到任何想要的城市或地区:山*东、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只要能拿到五个沿海身份的主要城市,就燃气管道业来说,就至少拿到了全国利润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
即使2年以后,都不会有这种好事了。国外对〖中〗国的封禁持续到1q92年,然后,洋气公司就会来跑马圈地。在这种稳赚不赔的生意中,不光有美孚、BP、壳牌等欧美公司参与,还会有阿曼国家石油公司、印度燃气公司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海外公司出现。
而作为城市经营者的“行政长”们,在遇到第一个外国投资者或者民企投资者以后,眼界也会变的开阔。免费获得城市燃气管道建设权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少,公关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而竞争者则会越来越多,奇葩之经历亦会越来越丰……
除非苏城想要一辈子扑在燃气管道上,否则,1q90年到1q92年,就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机会。
国外封锁加国内债务危机,配合天然气包销合同,将会把投资成本和公关成本拉到最低。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受到损失,只看谁抓住了机会。
坐在凳子上的两名厂长站了起来,立刻有两个人补坐上去,一边争辩,一边说明情况。
刚才的两名厂长也不愿马上离开,巡游于鸽笼般的半个办公室里,脸上的期待和急躁入目可见。
一名清欠办的女科员拼命的做着记录,不时请其中一人停下,或者核实,或者请他重新阐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