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北路的雪一 (第1/2页)
一夜之间,岭城的茶楼食肆,街头巷尾,到处在传:
展家有好儿女,文韬武略,引来了惠民的山泉水,掏毁了害人的倭寇窝,展家的大小子貌胜潘安,二小子武艺无敌,展女貌胜神仙。
兄妹从小在巍峨大山中,吸仙气长大,经仙人指引,练得一身无人能及的仙功,能飞天遁地,能收筋藏骨,能圆若满月,能弯似满弓,能弹跳自如。
总之,样样皆能。
“可惜,展家这一家都只是个商贾。”众人说到这里,总是惋惜地摇头。
一个地位低的商贾,又能出色到哪儿去。
展盛听到这些传言,不禁苦笑。
孩儿去灭倭寇,他没责罚也没赞扬兄妹,他的心态是平常人平常心做了一件平常之事,如家有老鼠,你看见了,去打死它,仅此而已,没有对错。
虽然,他觉得孩儿打掉了倭寇窝,如同毁了老鼠窝一样,是应该做之事,但他听到应氏说:“孩儿的衣裳上尽是别人的血,将衣裳扔了,不要了,”展盛怒喝道:“这是聚满功德之衣裳,怎能弃之?洗干净,收好!”
应氏只好照办。
应氏信佛,山庄那场战斗,她的儿女杀了入侵者,应氏吃不下睡不着,佛教宣扬不杀生。
她去了南华寺,住持接待了她,南华寺,应氏捐的香钱最多,她每有疑难,住持都会亲自为她答疑解难。
住持向她解释佛理,大恶大奸之人,就算是最心善之佛佗,也会将这类人处死,甚至让这类人下地狱。
即便是住持自己,看见蚊虫、老鼠、蟑螂,也会杀之。
不杀生,是教导人不要作恶,惩恶扬善,警恶除奸,更是大善。
从南华寺回来,她茅塞顿开,吃饭也觉香了不少。
他知道夫君并没有责怪儿女惹事,
在他的内心深处,认同儿女做了一件为民除害的大好之事,并不是象随手砸死一窝老鼠那么的简单。
昨晚,应氏叫家厨煲了一煲绿豆甜汤,说要帮孩儿清除杀了人的秽气。
展盛忍不住怒喝:“撒下!前天才喝的绿豆汤,今又喝?杀了恶人,是积了德赚了福报,又不是吃了个人,何来秽气?天寒地冻的,喝那么寒凉的汤汤水水,你想废掉孩儿的真气么?”
吓得应氏直打哆嗦,赶忙叫丫鬟将绿豆汤拿走,重新煲一煲补气血的北芪党参鸡汤。
展盛发觉,自从他呵斥过应氏,这几天应氏都像是小心翼翼,似有意避他远一点。
展盛审视自己,这段时间,自己的确是喜怒无常,想起自家的孩儿,他喜上心头,自然笑容满脸,想到吴知府这等狗官,他便冷若冰箱,平日,应氏看见他避他,也属正常。
展家的隔壁。
赵元宁正在计算着粮食的数量和灾民的数量。
灭倭寇回来后,他下令严禁将他在岭南的消息外传,所以,岭城人只知道展家兄妹,没有扯上来自京城的他。
他站在二层小楼的窗棂前,看见对面的展家新买的那块地,一边正在搞建设,另一边的空地,展家的二公子正领着家里的小厮、车夫在翻地,估计是想种点什么。
赵元宁的心里,不得不佩服起这个二公子来。
离这不远的地方,便有连片的荒地,这里的官,便是猪一样的官,那么多地,能种多少粮?只懂得抻手问朝庭要粮,自己也不去想想办法,只会盘剥底层百姓!
下一步,等筹集到的种子到了,他便让刘勇去通知衙门,让他们把地全种上。
刘勇有双重身份,除了是赵元宁的贴身侍卫,还有一个传递高于知府衙门级别的指令、令衙门做事的身份。
晚饭后,赵元宁在写一些东西,刘勇进来,见主子伏案在写字,刘勇娴熟的帮他磨墨。
有空便去瞧瞧主子需不需要磨墨,这已是他习已为常之事。
“公子,咱们楼下的前后院都要种上马龄薯么。”
“要种。”赵元宁头都不抬。
“那你以后跑步不是没地方了么。”
“以后去北边的路上跑。”
刘勇不再问。
他的职业习惯,想起了主子的安全问题。
“公子,您早上几点起床去跑步?”
“干嘛?”他抬眸,不停的咳嗽。
“我得跟着您跑啊!”
“我锻炼时讨厌别人跟着你不知道么?”他瞪着刘勇。
“公子,我……”刘勇的单眼皮连连眨了几下。
他坐直,抱肘,继续瞪着他。
“好吧……”刘勇见状,没招了,磨好了墨,便退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亮,赵元宁出门,上了北路跑步,跑着跑着,他发觉自己似乎透不过气,喘上了,这些天,刘勇去医馆抓了几付药,熬了汤药,他喝了,也不见有好转。
昨夜,小雪一直在下,路上,积了一层雪花,有两行脚印,印在雪白的路上,看来,有人比他还起得早。
奇怪的是,脚印时断时续。
路两旁的树,也是素裹银装,路两旁的荒地,像是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布。
一点绿都没看见,丛生的蒿草,早已被饿着肚子的人挖去草根,变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盖着白雪的枯草。
冰雪之下,寸草不生,到底马铃薯能不能种得活,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他听说过寒天能种的几种植物,但他从没看过庄稼人种田。
据说,马铃薯的收成期要三个月,若等到天气暖和才种,又要等三个月,这加起共六个月的时间,灾民吃甚?
唯有种地。
先试种,种在暧棚里,等长出叶子了,便大规模移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