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第1/2页)
对于张二田说得那些信息,肯定还要做进一步的核实。
只是何殊心里清楚,这些外人虽不容易知道,但在武院内部却不算什么秘密的信息,基本不存在胡编乱造的可能,因为没那个必要。
更何况张二田所能看到的,只是武院中的那些背景不凡的学生不能得罪的表象。
连冯立与邱颜他们在听到那些信息后,所能想到的也是那些有背景的学生在武院拉帮结派,欺凌弱小,会让她很不喜。
不会明白在这看似很好理解,同时也很常见的表象下,其实还暗藏着那些人身后势力的谋划。
何殊也不会跟身边人解释这些,站在前世所不曾接触的位置上,从另一种角度看这待那些人与事,是她今生不得不学习并掌握的能力。
既然没有选择摆烂的机会,她就只能面对并设法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留下柳平,离开青山武院后,又顺路将沈卓送到青山书院。
“三位贤兄将要进入书院借读,何不先随我进去熟悉一下书院中的环境”
得到何殊一行的诸多帮助,沈卓心中十分感激,只是他在短时间内,注定没有能力偿还这份人情,就想尽量为他们先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何殊明白对方的想法,不过还是选择婉拒。
“等到我们明日来书院报道后,再请沈兄做东道,带我们熟悉环境,初来陈阳城,在下今天打算在这陈阳城中游玩一番,好好见识一下青山州的风土人情。”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考虑到青山书院明日将要正式开学,沈卓这位正经的学子,就算已经完成书院布置的作业,也需复习一下课业。
不像他们,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尽量多去些地方,在人群中多听、多看、多记。
大安立朝近两百年,官方统计的总人口从开国初期的两千多万,已增加到现在的近五千万。
这还是因为近些年来,大安境内总体上还算太平,既没有与邻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出现什么损失惨重的天灾**。
青山州作为人口、粮食产量与经济排名,都能在大安境内排前五的州府之一,总人口也就一百多万的样子。
陈阳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原有的常住人口不到八万。
随着着青山书院扩建并扩增招生规模,以及青山武院的开设,使得陈阳城扩建。
再加上大安的商业活动在近些年得到极大发展,并越发的兴盛。
陈阳城作为青山州的商业中心,近些年的就业岗位大量增加,为城中聚集大量人口,使得陈阳城中的人口现已增长到十万出头的规模。
十万人口的城市,只是何殊前世所在国家一些偏远小县城的人口模。
但在这个时代,人口规模达到六万的城市,就能算得上是大城。
大安最繁华的城市上京,在经过近几年的人口快速增长后,现在的常住人口也不到五十万。
这让何殊不得不抛开自己对城市的固有印象,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时代的一切。
在这个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王朝时代,因她的鼓励与支持,商业经济才能在近些年发展得较为迅速。
即便如此,土地仍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赖以为生的根本。
在没有高产作物,也没有化肥帮助提高产量的农业时代,农业种植同时也是国家的根本。
何殊再怎么理想主义,也不敢试图在这个时代搞什么城镇居民化,去撬动这个根本。
所以此刻看到这个在大安已经算是相当繁华,却与她印象中的繁华城市无法相提并论的府城,她只感到唏嘘不已。
步行走在街道上,看见何殊的目光落在旁边一个小贩手上的糖葫芦上,邱颜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买下三串。
不动声色的仔细嗅了一下,确定不存在什么异味后,她才将其中一串递给何殊。
这份谨慎小心,让接过糖葫芦的何殊无声叹了口气,人家小贩做的是养家糊口的小生意,他们不过是偶然遇上而已。
只是何殊也很清楚,对于她身边的这些人而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将那可能会有的万一提前扼杀。
因此何殊只会尽量配合,而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见何殊神情自若的拿着一串糖葫芦边走边吃,边打量热闹的街道集市,让本有些不适应邱颜和冯立莫名觉得,这种行为实属正常。
“公子,不知道那青山书院里的情况,是不是也像武院那般复杂,我们要不要多做些准备”
虽然沈卓已为他们介绍过一些青山书院中的情况,但是在冯立看来,沈卓在青山书院就读的时间尚短,还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因其年龄小、才学好,备受师长喜爱与照顾,对书院里的真实情况可能不够了解。
有点怕酸的何殊皱着眉头咽下口中的山楂,摇摇头道,“不用,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低调些,不宜兴师动众。”
“要是我们也被人针对了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