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莫要说给子龙听 (第1/2页)
到雒城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撤下了高悬的张任首级,蒋琬看着眼前的头颅一阵唏嘘,如果当时……自己能劝说将其安葬,说不定庞军师也不会死了。
“叫人用紫檀木匣装好张将军,整理好遗容,送还城中。”
“孔明……”刘备喊了声,兀地又顿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烦请主公命人扔三十袋粮食给雒城。”诸葛亮颔首道。
“哦?哦,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刘备知道孔明这么做一定有他的深意。
“城中应该许久不见炊烟了……”诸葛亮叹息一声,“主公陪亮去看看士元兄吧。”
刘备带着诸葛亮来到庞统的坟前,乌木刻的碑立在山坡上,遥遥可见雒城的高墙。
诸葛亮看着“庞公士元之灵”六个大字,双手举着一杯酒,拜了拜,洒在坟前,留下了一行浅浅的水印。
“借刀杀人。”身后隐约有人小声嘀咕道。
诸葛亮微微一震,回过头,只看见一个光秃秃的脑袋,鬼头鬼脑地站在法正的身旁,嘴角泛着一丝冷笑。
“足下便是彭永年?”
“呵~”彭羕哼了一声,算是回答。
他本是西川本地的官员,性情傲慢,因为胡乱非议政事,得罪了刘璋,被处以髡刑,胡须头发都没了,又被罚去做劳役,在刘备入川后通过法正结交了庞统,几人倒也臭味相投。
好傲慢的人……外表的傲慢,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吧。诸葛亮心里想着,忍不住又多瞧了几眼那光秃秃的脑袋和滑溜的下巴。
彭羕被看得浑身不自在,不由得有些羞怒,正欲开口,法正先说话了。
“孔明不该如此放任刁民。”法正有些不忿,“雒城断粮日久,只要再围上一个月,必破!”
“整个益州都将成为主公的辖区,雒城的百姓自然也就是主公的子民。”诸葛亮挥了挥羽扇,望着雒城的方向,“别再死人了……”
“还打吗?”刘备有些踌躇。
“等着就好了,主公。”
刘备军没再发动攻势。
诸葛亮每日坐在庞统的坟前,抚着那张自隆中带来的古琴,遥望着雒城的炊烟,每隔两日便命军士再扔一批粮食给雒城。
第七天,军士们刚把粮食运到城下,“吱~”的一声闷响,城门缓缓打开,一个消瘦的少年提着一把弯刀,慢慢地走了出来。
“诸葛亮何在?”他沙哑着声音说道。
军士们面面相觑,赶忙回去通知军师。
诸葛亮从山坡上纵马而下,一直奔到城门口,只见城墙上站满了面黄肌瘦的老人和妇孺,还有少部分捆着绷带的军士,正瞪大了眼,紧紧地盯着靠近城门的自己。
“刘循?”诸葛亮翻身下马。
“正是。”
“刘季玉之子?”
“不错。”
“亮一直疑惑,区区一个雒城,就连张任将军也死在了雁桥,为什么还能坚持一年之久,”诸葛亮施了一礼,叹息道:“公子深得人望,更胜令尊……”
刘循自嘲地笑了笑,低下头,“庞统是我杀的。”
“哦……士元兄身中十三箭……”
“每箭都是我射的……”刘循手腕一转,将弯刀捧到诸葛亮的面前,“循知道玄德公对雒城恨极,请先生替循带话,百姓无罪,杀我一人,保全雒城……”
说罢,刘循单膝落下,将手中的弯刀举起。
“公子不怕死?”诸葛亮接过刀。
刘循笑了,这一刻,他不再是守城的将军,更像是一个远游归来的孩子,“之前担心玄德公愤恨,会屠城以泄怨,如今有先生在,料想不会了……”
“先生这一刀落下,便是答应循了,”刘循闭上眼,感受到冰冷的刀锋贴近了自己的脖颈,“雒城十万百姓,还望先生仁慈。”
“亮从来不是个仁慈的人……”
刘循一惊!
诸葛亮猛地一提弯刀,擦着刘循的头侧削而过,削断了他的发髻。
“我倒是常怪主公太仁慈。”诸葛亮笑道。
刘循只觉背后唰地一阵凉意掠过,冷汗渗透了衣裳。
“走吧,公子,给士元兄上柱香。”诸葛亮俯身扶起刘循。
“公子之生死,非亮一人可以定夺,雒城的百姓,也只有求主公来开恩。”
雒城外的山坡上,刘循为庞统点了一炷香。
“请玄德公放我回去,”刘循起身回头遥望着雒城,突然泪流满面,“循会劝父亲开城投降。”
少年人的泪,忽地让刘备一阵心酸,正想答应,诸葛亮开口了。
“公子会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