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劝说 (第2/2页)
听刘备说出他之建议,刘放狠狠揪了下下巴胡须,侧头道:“玄德,你言及,吾等刘氏子弟,还有德然,可于这两年间,往雒阳游学?
这其中花费,且不论会有多少。若是单独往之,德然等年少,于外处事,便是问题。
雒阳又为京师所在,德然等人,可未有你之聪慧,要是惹上是非,说不定还会连累家族。”
刘放与刘肃,
这对同胞兄弟,在对待家族事上,有些相似,多是从家族利益考量。
但因深处涿县边地,唯雒阳等中央郡地,才多机会,更能在游历中,学到很多东西。加上这些年刘氏声望减弱,对待很多问题,以家族稳定为先,担心惹是生非。
一代不如一代下,加上眼光受限,这同样局限了族中人,很少走出栋梁之才。
刘备明白族叔刘放忧虑之处,他抬头看了眼对面默默翻着白眼的从兄刘纪,接着向上首案,回道:“叔父所忧是也不是!
雒阳确为是非之所,可以从兄等人,与同龄人相比,实以稳重成熟,只是叔父要求甚高。
以备所见,便是从兄一人而往雒阳,也会往返自如。
且从兄等人,几近弱冠,当能处事。唯有各地游学,增长见识,结友之外,将来才能成大事!”
在成年问题上,以礼论之。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内则》又曰:(女)十有五年而笈,二十而嫁。
前者是大汉大部分男子,二十加冠,为长者赐字。当然在赐字方面,也有早一些的,愿景能早些成家立业,比如刘备。
后者而言,以大儒郑玄做解,为女子年十五,乃初加笈之年,若许配人家,当年即可束发带上簪子,未许配之属,二十束发戴簪。故世人,常以“及笈”,代指少女芳华十五。
刘备今岁十六,刘纪虚岁十七,各离弱冠还差上几岁。
刘备故意将族中少年,说得懂事成熟,实际也是希望族中长辈,能消除对刘氏子弟的年龄约束,多放之于外闯荡,将来于乱世之内,以人脉、见识,足可团结一致成事业!
而以楼桑刘氏之未来,不在老一辈,在于他们年轻一辈。
刘备犹记那一世人生中,于他入主蜀前后,世间盛传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八兄弟,因表字皆有“达”,并称“司马八达”,闻名天下。
只要给予足够广阔之地,进学之外,他楼桑刘氏,又如何有更多人杰,屹立于世?
便如《周易大传》那般所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左右看去,只有阅尽人间疾苦,将来得怀匡扶汉室之志的同族兄弟,必是他理想奋斗的忠实护道人,共扶天下。
观察到族叔刘放还有犹豫,刘备又道:“今次,备之同窗好友,如公孙瓒、高诱等人,以来信,欲借机往雒阳,寻大儒刘宽等人,进学增长见识。
明日前往拜访师长好友,可遣族中青年,与备还有从兄同去,借此会面,来日一并同行,也好有个照应。
叔父尽可放心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