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宜兰贸易区 (第1/2页)
郑轩说完就骑着马,带上一部分人就往码头赶去,没有理会满脸郁闷的老弟。
走得是城池外道,但来往的行人不少,偶尔遇到拉着货物的马车,有熟人遇到都会情切叫上一声,“郑元首”。
郑轩也是微笑带过,没有多余的礼仪,如果记得名字便礼貌喊上。
若是放到大清内,就要两拜或是下跪之礼。
往城以南两三里地,便见到半丈两尺高的围墙,围墙内是两三层高的西式建筑,英吉利的乔治亚建筑风格,法兰西的白墙石柱雕像公馆,或是普鲁士黄色调的石砖房以及西班牙最喜欢的红砖房。
偶尔出现教堂,不过也分门别类。
比如英吉利的基督教,与西班牙的天主教,这个两个新老教派神父就差约个群架。
虽然两方不至于打架,但日常免不了横眉竖眼,然后来上两句,“我亲爱的上帝,有人在亵渎你,请原谅他的无知。”
“哦,我尊敬的上帝,有人借你的名义误导世人,请让他迷途知返。”
至于他们用的是西班牙语,还是英语,能否听得懂对方,郑轩都不想知道,你爱建多少做教堂都行,只要钱交够。
想要百姓信教,将先捋清楚祖先关系再说。
这个地方看起来像殖民地,但事实不是如此。
这时郑轩规划的一千五百亩地自由贸易区,主权以及关税都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这类似于现代的引进外商政策。
郑轩只出租土地,允许外国商人见公馆,仓库或是工厂,而后每年收租。
当然,工厂必须九成为华工,禁止使用黑奴,工钱福利也都要依照郑轩制定的当地法律,且郑轩要拿走工厂三成股份,这做法只是为了让本土工人学习里面的技术。
看起来严苛的条件,依旧有许多商人在此开工厂。
比如钟表制造,船舶制造,琉璃工厂。
他们能够在当地取材,或是在东亚收购原材料,在此地用采购来的机械进行加工,再卖回去。
像钟表是乾隆就最为喜爱的,所以广州十三行钟表生意最为热闹,基本大小官员都要收藏一二,用于进贡给皇帝。
如果从六万多里外欧洲运来,那成本要多出三四倍乃至更高,倘若遇到海浪沉船,可就血本无归,所以在宜兰建厂更为保守,盈利且高。
“福叔,弟跟我说了,没人补仓?”郑轩一下马说道。
此时一个老中年坐在两层楼高的大仓库外,坐在太师椅上晒着太阳,黝黑褶皱的皮肤并不显苍老,更多是精炼。
他看了一眼郑轩,抖了一下烟斗再吸了一口烟。
然后起身开仓门,用烟斗指了指里面,“你自个瞧瞧。”
郑轩进去只看到一个空旷的大仓库,里面只堆了几百箱货物,皱了眉头道:“他娘的,怎么少了这么多?”
“昨天来了一个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好像叫普兰特来着,他的大船就将大半个仓库清掉……你那走私线该不会被大清踹了吧,好几天都没消息了。”福叔悠闲的坐回去。
“这我要去福建看看才行,最近大山另一边起义,应该被影响了。”
“不着急,现在冬季,那些红毛立夏以后才过来,哦,对了,你那小伎俩奏效了,明洪那小子学会了红毛的造船手法。”福叔说完抽了一口烟。
郑轩将仓库门关上,随口说道:“这是好消息,我们再也不用让哪些臭海盗赚黑心钱。”
“坏消息在后头呢,你可欠了人家四艘大船钱,一共五万两千英镑,人家现在跑来追债,我粗略的算了一下,一共是十五万六千两白银,我把红毛大班买茶叶生丝的四万两填进去了。”
说完,福叔又抽了一口烟。
郑轩叹了一口气,“知道了。”
他内心在滴血,一艘六百吨的轻型盖伦船报价高达13000英镑,而且还未配备火炮。
可是也无奈,郑家在一百年前降清,家族分裂之后,郑氏家族培养的船工匠基本都被其他商帮,船坊,家族瓜分了。
自己家族带来的船工匠,在这深山荒野中过着隐世生活,能力也基本退化了。
两年前是依靠英吉利退休的海盗,才学会了建造三百吨位阿拉伯三桅帆船,也就是快速三角船。
郑轩要走的时候,福叔不忘老神在在地提醒一下,“那个英吉利大班找你有事,你下次把郑明凯叫过来吧,那些红毛都不知道说什么鬼话,叽里呱啦了老半天,最后要不是韦德神父,我还以为他在唱洋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