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舅公的点拨 (第1/2页)
“大舅公,此番我们前来,一来是为了看看您和大伯母,二来也是哀章想请我们当说客,劝您去京城太学。现下哀章已经进了家门了,您看您是去,还是不去?”胡一飞直截了当的问杨宝。
杨宝也不以为忤,反过来问他:“你这说客当的倒是有趣,也不先劝劝我,就直接让我决定,是不是太草率了?你觉得我要不要去?”
“一家人嘛,我想着,既然是一家人,那就直来直去,反正这里没外人。您定下来个章程,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小子就按照您说的意思办就行。”胡一飞很光棍的说。
“大舅不能去……”胡一烈在一边插话。但是没等说完,杨宝就摆摆手,示意他不用多说,又问胡一飞:“你父亲是什么意思?”
“我父亲啊?他是想您去的。但是我觉得您没必要去。”胡一飞说。
“哦?这是为何?你们父子二人意见不一样?”杨宝问。
“家父和小子的初衷都是好的。家父觉得,毕竟王莽是摄皇帝,下诏请您,也是荣耀之至,您到太学广大学问,有百利而无一害。”胡一飞说。
“那你呢?”杨宝微笑着问。
“小子觉得嘛,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胡一飞砸吧砸吧嘴,说道。
“嗯?呵呵呵。”杨宝没料到胡一飞会这么说,但是稍微一考虑,就知道了他的意思,笑了出来,说:“广应有个好儿子。一烈,你这个弟弟,虽然学问不如你,但是见识不错,有些优点,你要多学学。”
“是,一烈受教。看来,二弟也觉得您不该委曲求全。”胡一烈说。
“一飞的意思可不是这个,无关风骨的问题。一烈,我知道你对你二伯的想法不赞同,觉得你二伯答应哀章,派一飞来做说客,是向王莽的妥协,没有风骨。但你可想过,你二伯的想法,也有他的道理。在他看来,朝廷的征召是殊荣,我去了京城,对杨家、胡家都是好事。一飞的想法并不是考虑风骨、气节,所以才不让我去,而是觉得这王莽的日子长不了,我如果贸然去了,那就是上了贼船。一旦王莽倒了,杨家、胡家未必能幸免。”杨宝说完,顿了顿,看着胡一烈,等待他把自己说的内容给消化完。
胡一烈道:“可……君子喻于义,道义、风骨,不正是大舅您这样的当代大儒最应该重视的东西吗?”
杨宝听闻,笑了笑说:“且不说我够不够所谓当代大儒的资格,我杨宝首先是杨家的当家人,其次才是一名儒生。如果我没有杨家家主的身份,自然可以洒脱一些,行止由心,来去从容。但作为家主,我的一举一动,无论朝廷还是他人,都会认为是杨家的决定。我去太学,不是当个尚书祭酒那么简单,天下会认为我杨家追随王莽。我明明白白的说不去,也不是推辞一个职位那么简单,天下会认为我杨家反对王莽。一烈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决断,衡量利弊的标准在于我的名节。但你二伯和二弟对于这件事情的决断,衡量利弊的标准在于王莽是否可以真的执掌天下,杨家、胡家两个家族是否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
胡一烈闻言,越听越是心头震动,良久,才道:“大舅,之前您为何不对我言明这些道理?我今天仔细想想,才觉得自己读死了书。”
杨宝一听,眼中笑意盈然,说:“一来,过去你虽用功,但一心都在母亲的身体上,专注学业只是为了让母亲安心,学到的东西不能真正致用。可你的动机是一个‘孝’字,
无可厚非。我想你只要能有足够的动力,学到足够多的东西,有些道理早晚会明白,不用强求。二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年张良也是学问精深的俊才,但年轻时对于灭掉暴秦,也是太过理想,以为只要在博浪沙砸死嬴政,就可以让六国天下恢复。但那一击未中之后,张良并没有一条路走到黑,而是改变了想法,投靠了高祖皇帝,期间在沂水得到《太公兵法》,更是如虎添翼,成就了一番大业。由此可见,如无眼光远见,纵有才华学问,和一力士莽夫无异。如果眼光放的长远广阔,能乘势而起、顺时而动,则未来可期。一烈,我能教给你的,都已经教给你了。你要出去走一走,找一找你的《太公兵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