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用功、聪明、威武的少爷 (第1/2页)
从胡广应书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快到中午了。胡一飞倒没急着去吃饭,而是喊了两个人,从胡广应的书房里抬出两箱书。这是胡一飞专门向胡广应要的《尚书》,只是不如送给杨家的那些质量好。给杨家的,光是竹简的厚度就要比正常竹简厚上三分。那样的竹简,虽然拿起来重,但是用于藏书是再好不过了,等到字迹模糊的时候,可以从新描刻一遍。
胡一飞要这两箱《尚书》,主要还是考虑到既然自己要接近杨家,杨家又是以教授《尚书》闻名天下,那自然还是要多读读《尚书》比较好,投其所好嘛,共同语言嘛,这样更方便对话。
过了外堂,桂花等在那里,正在听胡宽交代什么。胡一飞凑过去一听,才知道,胡宽正在给桂花说礼单的事情。这次既然要去弘农杨家,少不了要送一圈子礼。之前拉过去的书简和刀剑,那是给整个杨家的礼物。现在要盘算的,是给大伯母和其他杨氏重要族人的礼物。
胡宽把礼单写在了几块白绸上,倒是自然会派人跟着,负责专门的礼品赠送。但给大伯母的和给胡一烈的,就属于自己家族内的赠送,送的东西以财资和日用品为主,就需要胡一飞来代表家族送到大伯母面前了。胡宽觉得,按照胡一飞的疲懒性子,未必能记得住这些,桂花跟在夫人身边几年,人虽小,但比胡一飞要懂事伶俐多了,干脆就交代给桂花。
胡宽和桂花见到胡一飞出来,赶紧行礼。胡一飞拿过礼单一看,果然很有修武胡家特色,山珍野味皮子和铁制品,应有尽有。特别是那山珍野味,熊掌、虎肉什么的,看得胡一飞直流口水。在后世,他可没机会吃到这些东西。在这一世,胡一飞虽然有机会吃,但是却没有后世的见识,所以对这些东西也不感冒。
胡一飞对胡宽说:“宽叔,这礼单子看得我都饿了,您这里还有没有熊掌、虎肉什么的?我拿来解解馋。”
胡宽一听,笑呵呵的说:“少爷,这些东西都是腌制的,所以才能大老远的给杨家送去。咱们家虽然猎户多,但是想吃新鲜的,还要费个功夫,你要是只是想吃些野味,家里倒是有些野兔、野鸡之类的,可以给您准备。过两天到了季节,还可以猎雁了。”
“就是现吃解馋的,不用专门去打。回头给我弄些肉,我烤来吃。”胡一飞说,转而又想起来,道:“去太学的路上也要走几天,到时候带一张弓去,遇到什么就打什么。”这时候可没有动物保护一说,不管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能打下来就能吃。
胡宽说:“章爷带的人里面多数都是猎户出身,这次路上绝对少不了少爷的口福。”
胡一飞听罢,笑着离去。胡宽觉得交待的也差不多了,就让桂花尽快跟上。
吃完了午饭,胡一飞打开箱子,取出了《尚书》。他准备像上次背《论语》一样,先把《尚书》给背下来。
《尚书》,说白了,就是一部记录上古时期历史的书籍。这些历史事迹都是发生在上古帝王、大臣身上的事情,一般都是用对话或者讲话的方式。这些对话讲话的内容,有的记录帝王君主的言行事迹,有的记录君臣谈话谋议,有的记录帝王对臣民的诰命,有的记录臣下对帝王的劝谏,还有征战时的宣誓誓词。这些内容后来都被用来作为帝王行为的教科书,在儒家典籍里位置很重。
但是因为是上古之书,汉语的语言在当时尚处在婴儿时期,往往一个字代表一串意思,
就好像某些后世小说描写的龙语一样,说发一个音节,结果能整出来一串的内容,更不要说里面还有一些“五礼”、“五典”、“五玉”之类的东西,所以《尚书》的内容晦涩难懂,没人给你解释,就算你是老学究,也不一定知道它准确的意思。
胡一飞背《尚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好在他的记忆能力被噬天尺强化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强,现在已经做到了过目不忘,并且也不需要像之前背《论语》那样专门用心去读记。要说这个能力确实挺唬人的,你让他看完以后背一遍,他倒着都能背。你要问他意思是什么,他半个字也吐不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