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13章 (第2/2页)
刘渊略微深思,还是希望不费兵卒得到河东。
是什么原因,给了河东俞氏那个老东西胆量,敢于拒绝汉国国主提出的联姻呢?
檀济绍皱皱眉,他原本就听闻俞氏女名声极差,如今却被迫要娶她。他本是一个事事都要掌控于手的性子,心中更加厌恶这种,不由自己所控的安排。
他坐在蒲州城的一家客栈的二楼,居高临下观察着下面的街市,想着半月前在金城王宫读过的回信,思考着这个问题。这也是他微服私访河东郡的原因之一。
转眼已是三月仲春,河东虽偶尔仍有霜冻,但耐不住草长莺飞,黄河冰化,熏风送暖,春日终于姗姗来迟。
几年前从关中刚来禹州时,佃户吴传富还没成亲。
河东这里土地肥沃,但是风大霜重,庄稼收成不行,饭都吃不饱,拿什么交租,把关中大汉难为哭了。
佃户们眉间的疙瘩,成了太守府司农从事贾布心底的结。他翻书、看土、试种、求问,人黑瘦了一圈,太守府里的人都认不出来了,才渐渐开了窍。
原来得专门留株选种,得选植株茎秆结实的、耐冻的。这样的植株选育出来的种子,种出下一代,才能保留上一代结实耐冻的优势。
一块地不能总播一种作物,得换茬轮着种。黍、菽、麦、荞用轮作法,这一季这块地种菽了,收货了豆子,下一季就可以种麦。否则,土壤地力消耗量大,易造成“歇地”。
贾布想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更多的地方。
可是他没有机会,因为以前掌权的宗主不重视,他人微言轻,纵然先夫人、太守都想施行这些法子,却只能小范围推行。
贾布无奈只得经常去田间地头,一对一、手把手地跟农夫传授经验。勉强让吴传福这样的佃户能吃上饭,不饿肚子,交了租。
其他州县的百姓,他再也无能为力了。
多少年了,他空有一身农事经验,却苦于能施展的只有这地界,收效微乎其微。
但是今年不一样了,女郎给他撑腰。春回大地,他指挥所有的佃户,三月下种,按时耕作,依法补苗。
如今田野间荠麦青青,一片喜人的新绿。只待五月翻犁,八月金秋丰收。仿佛已经可以看到人人喜气洋洋,孩子们大口吃着黍糕的景象。
俞羲和戴着帷帽,穿着利索的短打,袖子撸到手腕,抬手遮着太阳,站在田垄上遥遥远望着农夫在田间劳作,田垄窜出的微风轻揉着脸,说不出的舒服。
青锷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领着五百部曲修房子、开挖沟渠。他们十几人为一队,好几队正在佃户的窝棚那里,运来木头、砖瓦、泥坯搭建;还有好几队在田垄河沟里抡着锄头开挖,忙的热火朝天。
贾布四十多岁,瘦削的下巴上一缕短须,黧黑的脸,是经常在田间地头劳作才晒出来的。他蹲在地头跟老农闲聊:
“播种期很关键,薄田早种,沃土当时,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贾布耐心地跟农夫讲解着。
俞羲和新奇地穿上一副木屐,也沿着田垄走过去,她的屐齿上沾了泥巴,很快就沉的拽不动了。她拔不出脚,便腿上用力,身子不由得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失去平衡,就歪倒在了旁边的田野里。
这下好了,帷帽也掉了,木屐也掉了,脸上、手上、浑身都是泥坐在地里,压断了几根小苗。
她呆了呆,抬手抹了把脸,脸上更多泥巴了。泥土和青青黍苗混合的青涩芬芳扑在鼻子里,俞羲和仿佛觉得这种感觉很新奇,忍不住坐在地里开怀大笑起来。
她的衣衫朴素、动作不雅,脸蛋脏脏、一身狼狈,但是却笑得让人觉得,她如这和煦的春光,直指人心、真挚坦率。
“那是贾郎君家的女郎吗?生的真好。”跟贾布聊栽培的老农夫眼睛昏花,笑呵呵地问。
他不认识俞羲和,只觉得这女郎返璞归真,和一心关爱他们,从没有士族架子的贾从事一样真诚可亲。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不瞎,谁好谁坏,分的清。
贾布忙到:“老乡,这可不兴乱说,那是我的主上,咱们河东郡太守的女公子。这些种植的好法子能推行于世,都多亏了主上。”
老农却有些耳背听不清,用手拢着耳朵侧过身问:“您说什么?多亏了谁?”
长明同样一身短打穿着草鞋,顺着田垄走过去却毫无阻碍。
他试图把俞羲和从泥地里拉起来,但她自己乐呵着笑了半天,就是不伸手,还抓了一块泥,恶作剧地丢长明。
“嘿,看打!”
长明一闪,那泥块落到身后。他无奈的想躬身去把她扶起来,她却已经蹒跚学步一样的,自己挣扎着爬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