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第1/2页)
60年代的春节在后世的老辈人眼中还是蛮怀念的。
可谓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会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庙会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大人孩子高兴好久。
平日里父母辛苦工作,女子有的不在身边的,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是这个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等。
每家每户,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来的。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
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今年春节,街道给每人多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
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
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糖瓜儿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
就两个字,喜庆!
姑娘们喜欢的头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药、剑兰等花样,鲜花店里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红、文竹、瓜叶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来等盆花也常令她们情不自禁地掏腰包。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攒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
木刀枪、腰边鼓、大摆球、积木塔、铁鸣蝉、毛毽、脸谱,还有“老鼠滚蛋”、“斗鸡”等新玩具,紧攥着钱包,家长们心里盘算着挑哪个最划算。
这个春节对何雨水来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要什么买什么,今天是除夕下午2点,一个屋子快堆不下了,粗略估计,花了能有个四五十块钱!
大院里人人都喜气洋洋,大人小孩见了面都笑呵呵,小孩子更是不得了,有实在忍不了的,把准备的明天穿的新衣服都偷出来套身上,跑出来炫耀。
刘光天,刘光福,闫解放,阎解旷都大十几岁了,这待遇就差的多了,天天出去疯跑,除了没钱,啥问题没有。
今年就9岁的棒梗可以说是大院里小孩子中最靓的仔,才腊月二十几,100挂的小鞭炮一下子就买了两盘,拆开了有足足200个!放到家里,每天拿出来十几个到处放,身后跟了一串小屁孩。
推着车子回来的何雨柱在前院被三大爷拦下了。
“呦,傻柱,今年可以啊!这一天天的大包小裹,怎么,不过了?”
“三大爷,看您说的,我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比不得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