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兵伐西夏 (第1/2页)
两军对阵,有雨当然最好,没雨就想办法让士卒多带水具,模拟出一个雨天来。
虽然现在没有后世的消防车、洒水车,不能像剧组在拍摄现场时,利用科技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然而,古代的人工增雨技术,却早已有之,只需稍加利用即可重创天竺人。
赵楠仔细研读了好几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引进绝地上方谷,引燃山火,想用火烧死魏**队,没成想突来一场大雨浇灭山火,司马懿成功逃脱。
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熟知气象的赵楠当然知道,实际上这是一场大火引起的对流雨,与人无关,也与天无干。
科学原理是这样的,大火形成的空气热对流运动,把林草中的水汽带到高空,富含水汽的热空气在上升中降温,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降落,引发对流雨,把山火浇灭。
无独有偶,又想起中学时代背过一篇先秦古文《荀子·劝学》,里面有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就是通过人工积土成山,改变下垫面热力状况,创造地形雨。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古人就掌握了人工降雨的科学方法。
打定主意,第二天早朝,赵楠命凤仙、杨延朗二人,保障后勤转运。命锦衣卫传书西宋,令杨排风率军三万,在鄂多斯右翼后旗汇合。他则亲率暴风、萧天佐、萧天佑等将士,领四十万大军,三日后赶往西夏。
魏王赵廷美自是不甘落后,屡屡找赵楠请命,要前往西夏杀敌,都被赵楠婉拒。
公子这里说不上话,那他就只有找郡主想办法了。
碍于之前,赵廷美压根就不相信赵楠的种种表现,还三番五次在郡主面前鄙视耻笑赵楠,劝她和公子不要走得太近了。
现在又要在郡主面前,不但全盘否定他自己的观点,还要郡主替他美言几句,这个大反转,魏王委实拉不下这个脸。
既想求郡主,又不想丢面子,魏王一时间进退两难,在郡主的门口长吁短叹转圈圈。
赵霞早就闻报,父王驾到,于是一直在家恭候,却是左等右等也不见人。
赵廷美既不进门,也不走远,就一直在外面来回溜达……
赵霞当然理解父王的心思,他不想在南宋吃闲饭,更不愿做一个让人瞧不起的闲散王爷,便主动请缨出战,求取军功,莫使爵位蒙尘。
郡主手书字条一张,卷起来,吩咐丫鬟小青出门去,塞到王爷手中。
魏王接到字条,打开一看,捻须大笑道:“知我者,郡主也!”说着仔细把字条收入袖笼,迈着方步,哼着小曲,大摇大摆而去。
出征在即,赵霞亲自找到赵楠,说明来意。
见心爱之人发话,赵楠当即点头,同意赵廷美参战,征讨西夏。
西夏,地处西北僻壤,大军开拔,踏上西京道,直奔两国边境鄂多斯右翼后旗。
此地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而过,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地势险要,地形复杂。
赵楠率军逆黄河而上,正逢杨排风率军沿河而下,两军会合,开始西征。
一路征战,势如破竹,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跨过沙漠,掠过滩地,攻陷河谷,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以农为本,粮草丰盈,一个富足、稳定的西夏,才具有占领的意义。
赵楠命赵廷美率人专门安抚当地百姓,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男女效耕织,夙夜无怠遑。
南宋大军攻城略地,却从不惊扰地方百姓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西夏都城兴庆府。
西夏王宫。
早朝。
夏太宗李德明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双拳紧握,搭在龙案上,听取大臣奏报前方战况。
军师、国相张元恭声道:“禀圣上,我军攻打大宋,遇河北路元帅杨延昭顽强抵抗,受阻太原府。”
“此子名不见经传,也能阻我三十万大军?”夏太宗脸色阴沉,双拳击案,茶水溅湿袍袖。
张元,乃宋朝落第秀才,诗写得不错,因怀才不遇,便投靠西夏助纣为虐。
“此人乃杨业六子,初出茅庐,主镇幽燕北方,故称为杨六郎。”张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回道。
“嗯,又是杨业。”夏太宗气哼哼道,“朕垂涎大宋的富庶已久,传旨给野利旺荣,要他不计一切代价,攻陷东京,二十万援军随后就到,拿不下太原府,提头来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