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洪慈烨 (第2/2页)
院子里,护工正在修剪花草树木,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京师张府求人编撰的教材,发来两次,九斤审阅后又发回去重新编撰。
聘请的讲师至今没有确定,让九斤有些着急,各村的识字班已经有几十个秀才在授课,也仅限于文言。
分科教学,不仅要编写教材,还要有专业性强的讲师,这远比盖房子难的多。
综合楼在操场东侧最南端,一栋上下各八间的独立小楼,负责整个校区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事务。
以前各驿站的账房和秀才,经过选拔,有五十五人来到此处任职。
现在正忙着校服,餐具,床铺,教具,绿化等采购和施工,沈江维暂代总管,经手银钱核对,物资勘验的事务。
九斤和在楼下迎接的沈江维等人寒暄几句,二人来到沈江维的一楼东首书房。
这里的条件比西河镇强太多,又不用走楼梯,沈江维已经准备在此过冬了。
坐在宽大的羊皮沙发上,沈江维摘下金丝边老花镜,两人磕着瓜子将教室划分,桌椅板凳,学生食宿的事情都汇总了一遍。
看着九斤情绪不高,沈江维放下瓜子,喝了口茶说:“咱这里是蒙学班,研习班就分科,不是单学一科的书院,大部分孩子学完入工坊务工,讲师方面,倒也不必遍访各科名家。
文言方面,子诗经集注解都有权威版本,府衙里就有现成的书籍,找几个秀才举人便能胜任。
若有励志于仕途之人,可酌情开办科举备考班,专修八股,不过一要自费,二不能再研习数学、物理等课程。
数学方面,研习班结束通常会进入各工程队,或从事珠算行当,也不必非要数学大家前来。
成化年间数算大家王文素,能解高次方程,代数方程以及微积分导数,他主笔编撰的《算学宝鉴》是各府衙必备存书。
他之后还有程大伟,编撰的《算法统宗》现在多为数算者的自习教材。
现在数算方面排进前三的名家也有,比如今年刚晋升礼部尚书,内阁参赞的徐光启大人,不过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小辈里有他的弟子孙元化,在数算方面,颇有建树,可惜尚在拘押问罪中。
还有一位江西举人宋应星,在科工方面理论不俗,现在的官场非是这种务实的人涉足之地,听说归乡种田去了。
物理方面也有一些,比如安庆的方以智,西夷传教士毕方济,汤若望,王嘉仪这些人。
地理科学的勘探,测绘,冶金,力学等方面人才,都在道门之中。
沈某认为,教育不能贪大,贪快,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还能为北海镇作出贡献,这才是这书院的宗旨。”
九斤放下瓜子笑道:“我这郁闷小半年,您这几句话就给开解啦。
是我想窄了,总想找几位宗师圣人啥的,多教出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学生。
看来是好高骛远啦,办这学校的目的,本就是让人们识字明理,为工坊培养合格的工人。
不如这样,直接发出招募令,广为张贴,这上千名讲师,如何甄别选拔,还得拿出章程,怎样?”
沈江维点点头:“最好先用一年,再决定是否聘用,再一个薪水住房也是项大开支,得和王铮商议。”
九斤知道现在聘请讲师,不能光有银子,这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得分发到家,这叫里子面子都有,若是再配发专用的服装,穿着走在街上就更牛逼。
没了心事,九斤问道:“刚才说考科举的学生班要自费,还不能同时参加数算物理课的学习,有什么讲究?”
沈江维笑道:“你是当局者迷,各级衙门都有劝课班,资费每人每月最低三两,老夫子们不光卖笔墨,还得靠这银子养家糊口。
一代代官吏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你这吃穿住全管还不要银子,难道想和天下官吏,文人士子比划比划?”
“我还真没往那想,这么说沈叔您当年科举,也花了不少银子?”
“当然,祖上六百亩水浇田,三进的宅子都卖了,这才进京赶考,总算老天开眼,上了二榜,不然就得要饭了。”
九斤重新抓起瓜子问:大明律明文规定,任何府衙道台都有资助学子的义务,难不成是摆设?”
沈江维鄙视的看了九斤一眼说:“所以才有一世而终的典故,所有书本都骂秦时酷法,你也不想想,书本是谁编撰的,律法是谁议定颁行的。
是大耳朵百姓吗?他们每天都为填饱肚子劳累,哪有闲工夫咬文嚼字?真要按照太祖时定下的律法行事,谁愿出来做官。”
九斤没了嗑瓜子的心情,沉吟道:“现在我明白了,为何道家老子不为圣。
别的地儿咱管不了,这书院山长得找个务实的人担任,沽名钓誉之辈,有多远滚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