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多子多福 (第1/2页)
杨芳死死的抱着自家男人,哭的花枝乱颤,仿佛就要背过气去。
宁泰忙出声安慰:“唉……只怪她们时运不济,遭上这档子灾祸。”
一旁的孙伊纯听闻噩耗,不由得呆立当场,泪水划过被烟熏黑的脸颊,留下两道弯曲惨白的泪痕。
苏盼雪是同辈子女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对当年孙伊纯母亲的事并不清楚,所以未像其他人那样以冷落轻蔑的态度待她,两人虽说不上关系亲近,但也并不生疏。
这趟出来,原本只当是游山玩水,却没想到才离开洪流城没多久,便意外身陨了。
孙伊纯望着依偎在少年怀中的杨芳,嘴唇扇动,似乎想要问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了下来。
宁泰安抚了好一阵儿,小娘子才算渐渐止住哭声,却依旧低头抽泣,像一只被吓坏的小鹿,惹人怜爱。
宁泰注意到小娘子头上歪斜的发簪沾染了一抹血色,急忙仔细打量查看伤势。
只见她丝发湿粘,浸透的衣衫凌乱的贴在身子上,赤着脚丫,原本白皙的玉足现下已经沾满了腥臭的湿泥,小腿上还挂着几绺水草。
倒是没看到有什么明显的外伤。
“我们先离开这,找个干燥的地方将就一夜,待天明再去寻个村镇。”说着,宁泰回头瞅向孙伊纯。
小姑娘不自觉的向后退了半步,怯生生的望着体型魁伟的少年。
“我背着姐姐,这树枝给你。”少年将杨芳手里的弯树枝拿过来,递给孙伊纯。
小姑娘略作沉吟后,便摘下背后长刀,以刀鞘杵了杵地:“我用这个就行,那树枝也不甚受力。”
“也是。”宁泰丢了树枝,转身蹲在杨芳面前:“姐姐上来。”
杨芳抽泣着,瞄了一眼旁边的孙伊纯,随即轻跃到少年背上,双臂紧紧搂着,埋低了头,只觉得身下结实的脊背无比的安全。
三人沿着河岸往上游走,遇见一条小路便拐上去,顺着崎岖小径走了小半个时辰,在一片农田边缘停了下来。
田里种的是稻米,已经被割了大半,水田里充斥着蛙叫虫鸣,听的人心烦意乱。
宁泰坐在田边,将怀里的油布包拿出来看了看,见齐齐整整并无破损,心里便踏实了几分。
这里放着他的全部身家,还有两人的路引等重要事物,若有毁坏,却是一件麻烦事。
杨芳坐在少年身旁,仔细整理了头发,又把衣服好好弄了弄,瞥了一眼孙伊纯,扭头对宁泰问了一句:“都死了?”
“嗯。”宁泰收好油布包,仰头望着当空明月,沉声道:“都死了,一船十几号就剩咱们仨。”
顿了顿,少年扭头对孙伊纯说道:“孙姑娘,明日我们寻到附近村镇,该如何与当地镇抚司诉说此事?”
正在拨弄草棍的小姑娘愣了一下,沉吟片刻,道:“不如先书信通知二叔,看他如何安排再说。”
“正该如此。”宁泰闻言,点头道:“还是姑娘想的周到,有苏大人把控,该是能消弭许多麻烦。”
三人各怀心事,再加上水田边蚊虫极多,他们便也没心思睡觉,只一边驱蚊赶虫,一边发呆静坐,待到拂晓时分,宁泰背着杨芳,孙伊纯拄着长刀,顺着田间的小路朝着炊烟升起之处走去。
山脚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于此,清早各家都在生火造反,空气中充斥着浓重的烟火气。
进到村里,狼狈的三人很是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但少年魁伟的身材以及孙伊纯手里的刀让这些朴实的农户略感畏惧,便都不敢太过放肆的打量了。
“喂!你们三个进村何事?”
一个身材矮壮的汉子从屋里慌忙出来,手里拎着一杆草叉,三两步奔到近前,把手里的家伙一横,拦住他们,出声询问。
宁泰打量了一眼,汉子年岁该有三十上下,似乎练过些庄稼把式,站在路当间颇有些威武之气。
背着女眷的少年,略拱了拱手,微笑答道:“这位老哥有礼,在下洪流城武子,这趟带着女眷回乡省亲,不料在河面上遭了水匪,跳水逃生,落难此处,想寻个地方将养伤势。”
“水匪?”那汉子愣了一下,瞪着眼仔细打量,疑惑道:“从未听说有水匪敢来这边劫掠,你仨且随我去寻村正,可不敢在村里乱走。”
“哪个能想到水匪竟敢来到这边肆虐。”宁泰叹了口气,一脸悻悻:“一船十来口,便只剩我们仨了。”
“我们正要去找村正。”一旁的孙伊纯出声道:“洪流城镇抚司副统领是我家亲娘舅,你们村的村保是哪个?喊他来见,待我写了书信,赶紧用信鸦送出去。”
村保是镇抚司最低级的官职,年岁大了想要落叶归根的武卫,若家乡偏僻则会被任命此职。
那汉子听到小姑娘的言语,便急忙撂下草叉,黢黑的脸上浮起一抹憨厚的笑容:“原来是城里的大族子弟,我们村保是村正的亲爹,都住在一处,三位随我来,我带你们过去。”
“有劳老哥了。”
宁泰又拱了拱手,小心背着杨芳,一边随着那汉子朝村里走,一边打听消息。
村子名为枣山村,因后山上满是枣树而得名,虽归在奉天城管辖,却处于边界的位置,翻过一座山便到了田丰城地界了。
村正家的宅子修的相当不错,前前后后一共五进,家族人丁兴旺,几人来时,老老少少的十几口人正聚在一起吃早饭。
村保年岁颇大,估计得有六十出头,须发皆白,面目枯黄,只眼神依旧炯亮,说话时声若洪钟,颇有豪爽之感。
待问清了缘由,老村保急忙吩咐下人们赶紧去张罗一桌好饭好菜,又取来合身的衣衫裤袜予几人更换,待宁泰三人收拾利索,便在内堂开席宴请。
村正是老村保的大儿子,年逾五十,样貌与他老爹颇为相似,只身材略高了几分。
同席的还有村保的四子、幺儿,又怕冷落了女眷,便唤了两个孙媳同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