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修改中 (第2/2页)
如果去掉殖民地,只算帝国和东印联邦的钢铁产量,则是七千万吨。
其中帝国本土大阿曼岛上的钢铁产量是四千万吨,东印帝国的钢铁产量是三千万吨。
而一八六零年的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在内,钢铁产量还不到两百万吨,几十年里提高了五十倍,这种飞跃式的发展也出现在其他国家。
根据一**三年的人口普查,厄洛斯的人口正式达到了两亿,这一年厄洛斯的发电量和钢铁产能都较上一年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其中钢铁产量达到六千四百五十万吨。
世界形成了帝国与厄洛斯的两极格局,其中联邦由于地处新大陆,依旧远离国际争端,而联邦的钢铁产量还要略微高出厄洛斯,达到六千五百万吨。
塔兰迪斯港是日兰北方的港口城市,这里也坐落着王国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圣日兰造船厂。
很多年前,日兰与帝国曾经展开过天军的军事竞赛,双方在那场长达十年的竞赛中,各自建造了百艘可以在天空中漂浮前进的巨型战舰。
最终是帝国在总吨位上超过了日兰。
由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常年说不上好也谈不上糟糕,他们在军事竞赛期间也从未爆发实际的战争。
所以帝国和日兰精心建设的天军,如果交手,到底是那方能够占据上风,就不得而知了。
再多的推演也只是预测,历史上战前推演和实际交战后的结果大相径庭的战役并不是没有,反而很多。
人们只知道帝国造的战舰普遍更大更重,以至于在几乎相等的舰队规模下,帝国空中舰队的吨位总重达到了其竞争对手的一倍之多。
当然,绝大多数的战舰最终的命运,是被拆毁而非在战争当中发挥作用。
此时的世界其实处于核威慑的和平当中。
帝国储备了三万颗核弹,东印储备了五万枚核弹。
由于帝国和东印是联邦国家,这两国可以视为一体。
厄洛斯储备了七万颗核弹。
其他各国的核弹加起来则超过四十万枚。
核弹的出现永久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许它在军事上的打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恐怖,但是确实有了它之后,两个军事联盟之间的全面战争,再也没有出现过。
核武器最初是被厄洛斯人掌握,但并非是厄洛斯最早研究核武器。
二十五年前,从帝国叛逃到厄洛斯的科学家,为皇帝带去了帝国正在秘密研究核武器的消息。
皇帝于是下令,集中全国力量研制核武器。
而当时的厄洛斯,很多人并不看好所谓的核武器,认为其在军事上的杀伤范围并不大。
二十年前,闪烁着巨大光亮的爆炸发生在厄运荒原。
那场爆炸是厄洛斯军方的核试验,所引爆的那枚核弹被皇帝亚历克斯称作海拉之怒。
至于皇帝为何使用瓦图京神话中的死神海拉命名核弹,而非用厄洛斯神话中的死神去命名,就不得而知了,可能他当时并未想太多,却是引起了民族主义者的不满。
在厄运荒原的爆炸发生后不久,帝国在东印的斯坦法德尔沙漠也进行了核试验,核弹被命名为微笑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