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壮游 (十) (第2/2页)
大梁原是魏国国都。三家分晋,魏由一个晋国大夫,跃身于诸侯之列,而且拔剑张弓,刀锋四向。据大梁人说,魏国强大,全在选用贤能。魏文侯选用李克当卿相,推行法治,奖励耕作;委任吴起治军,将魏军练成一支劲旅。十数年间国富兵强,连霸道的秦国也另眼相看,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魏国出兵攻赵,赵王向齐国求援。齐派出孙膑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全歼魏军。次年又吃了秦国一场败仗,从此不振。虽有信陵君这样的忧国之士,也救不了它的衰败。
司马迁抵大梁,正是秦灭魏引河灌大梁的一百年之日。大梁城墙房舍多系汉初修建。当年秦军围困大梁,决黄河水淹了全城,城内古迹所剩无几,只有信陵君祠堂保存了下来。魏国末年,大梁父老缅怀公子,建了这座祠堂。司马迁常从父亲那里,听信陵君的磊落高节,进了城,便先去瞻仰祠堂。
祠堂在旧日王宫之侧,像寻常人家院落,所不同处,门前两匹石马、两名石雕卫士直立马前。院内树影浓荫,有座园阁,阁正中两座塑像,信陵君腰悬宝剑,安详地坐在石墩上,背后朱亥手持铁锤,威风凛凛侍立身后。阁内壁上是赞颂公子的匾额,内有汉高祖亲笔手书。
司马迁还向祠堂附近大梁父老询问信陵君的轶事,父老所言大意是说:
信陵君,无忌,魏国安釐王异母兄弟。战国四公子中,威望最高,比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更得人心。各地游士不远千里,投到门下。郊游遍列国诸侯。有次公子同魏王下棋,突然接到边报说,赵国大军压境,将要攻魏,安釐王十分惊惶,准备调兵遣将,信陵君笑道:
“王兄不用着急,方才边报不确,赵王只是出猎,不是犯境,不用兴师动众。”二次边报传来,果然是赵王出猎……魏王表面佩服公子才敢,实则疑忌,不肯委以兵权。后来秦军攻赵,长平(山西高平)一战,残忍的秦将白起,将赵国降卒四十万,全部活埋,然后直指赵都,围困邯郸。赵国十万火急,求援于魏。赵魏是唇齿相依的邻邦,本有“合纵”之约。赵王弟平原君,又是信陵君姐丈,于国于私,魏国都应发兵。安釐王怕得罪秦国,虽在边境屯有十万大军,只是按兵不动,徘徊观望。信陵君多次苦谏,也不发救兵。公子为解赵国之难,决意领千余门客救赵,明知必死,大义所驱,在所不辞。车骑北上之日,信陵君折节下交、优礼有加的夷门监守候生,替公子献了条妙计。这位看守城门的老头子,教他求助魏王爱妃如姬,盗取调兵印信——虎符。终于虎符得手,接管了边境十万大军。公子是善于用兵的人,至军之日,下令父子同在军中的,父亲归去;兄弟同在军中的,兄归去;老弱独子遣送回国,得精兵八万,直奔赵都,在邯郸郊外一场血战,大败秦军,解了赵国之围。从此公子与门客便留在赵都邯郸,后来秦军攻魏,魏王请得公子归国,任上将军。燕赵诸国也出兵援助,信陵君统帅各国大军,大败秦军一直追到函谷关,秦军再也不敢出来逞凶,六国诸侯才松了口气,是时公子威震天下,魏王多忌,秦国又散步谗言,终被削去兵权。从此心情郁郁,沉湎酒色,将自己摧残而死。信陵君死后十八年,魏国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