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壮游 (一) (第2/2页)
王叔在旁说到:“太史,而今天下一统,州郡畅行,道路安宁,请太史夫人也放心好了……”
一辆远行马车,载着司马迁和王叔离开了太史府,王叔车上挥了一鞭,便叮叮当当地直奔长安东门。
出了东门,沿渭河走了一段,两岸农家正在播种,一些早春作物,绿油油地吐出幼芽,沿驰道走了两日,遇上一场雨,只好在渭水边找个农舍避雨。车停在一所窑洞门前,遇到一位披蓑衣的老丈,王叔迎了上去:“老人家,我们是走远路的,想借府上避避雨。”老人笑道:“什么府上,不嫌弃窑洞小,就请里面歇脚。车同牲口赶在豆棚瓜架下就是了。”进了窑洞,老人煮了一壶水,“你们走远路的,赶上雨天,先喝口水,暖暖身子。”
司马迁说了声:“多谢,老翁尊姓?”
“田野农夫不记姓氏,世居渭水,别人都叫我渭翁。”
“请问渭翁高寿?”
“未敢言寿,今年七十八,比当年河边钓鱼的姜太公还小两岁哩。”
“渭翁一直在这里居住?”
“是,我家世居于此,大父(即祖父)曾随高皇帝打天下,后来辞官返里,解甲归农,便世世代代守住这条河过日子。”
王叔说道:“如此说来,渭翁也是勋臣之家,为何不到长安谋个官职?也不至于长守荒村。”
老人摸着胡子笑道:“我爱的便是这荒村,更爱这条渭水。你们看,这窑洞背靠青山,面对渭水,左边是豆棚瓜架,右边是渔网扁舟。雨过天晴,架着小船,晚来灯下,一壶美酒,几尾鲜鱼,邀得邻里,抚琴弄瑟,纵谈古今,不到长安求官,不到宛洛求利,少惹许多烦恼,三公九卿也无此怡然自得。”老人指了指门外:“这条河不仅是我世代衣食之源,也是多少兴亡的见证。”
“老人家,何妨谈谈这条河的兴亡故事,如何?”
“少君,你喜欢听,好在雨又下个不停,我就讲渭河的事。这话说来长啦,比高皇帝打天下,还早一千年。泾水上游迁来一支牧民,到岐山附近,这一带水草茂盛,天气暖和,后来他们便在渭河两岸定居,开荒地、筑城池,又学会了种庄稼,从此渭水两岸才有了村邑。这些人种田越种越兴旺,从田里发了家,便把整个民族改为‘田氏’,以后田字下面加个口字,意思是田里有人耕作,便成周字,这是周朝建国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