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论功行赏 (第1/2页)
等朱慈烺在十几个禁军亲卫的簇拥下,骑着银甲战马来检查战果的时候,天色已经微亮,原本被夜色遮掩起来的残酷战场此时都尽数暴露在了他的眼前。
虽然心中早有准备,曾经也是一个军官,但看到满地的残肢断臂,被铅弹打得血肉模糊的肢体,被鲜血染得黑红的地面,以及迎面吹来的那股让人犯恶心的腥膻味,朱慈烺心中还是不免震动。
他虽然毕业于军事学院,还是个退伍军官,可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一个对暴力和武器严格管理的东方大国,朱慈烺对这种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根本算不上有多熟悉。
不过,好在他对这些东西并不至于不能接受,只不过是心中微微有些震撼罢了。而且,为了自己的人设和威望,他不能有任何不适的表现,否则今后如何镇得住那些军头们?
很快,锦衣卫便完成了这次伏击战的战果统计,并把为数不多的战利品也一起带上了——五十三匹战马,三十五套还能一用的盔甲。
等到亲自领兵追击的徐志彪带着大部分部下返回之后,朱慈烺随即下令大军撤退,其余暂时没来得及收拢的士兵则由负责后卫警戒的三千营寻找,为此常青山还多派出去了十五骑夜不收。
这个时代的战场,通讯是十分落后的,特别是夜战追击,那么短的时间,就算有一半的士兵不能及时收拢回来也实属正常。
但是顺军主力就在二十里外的北京城,若是李自成得到了消息,派出大队骑兵,很快就能追到这里,朱慈烺不能冒险继续等下去,他得迅速撤离,以确保车队的安全。
而且,常青山手下的三千营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把这些散出去的士兵收拢回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到了第二日中午,车队两次渡河,三千营散出去的斥候在方圆二十多里也都没有再发现顺军活动的痕迹之后,朱慈烺才最终下令大军停下休息。
经历了一场大战,又连续奔驰了六十多里,虽然在缴获了顺军的战马之后,车队的六百多人终于实现了一人双马,但如此高强度的行军,无论人,还是马,都不可能长久持续,必须停下来稍作休息。
只是,京畿周围经过清军六次入塞,多年的干旱,近两年的鼠疫等天灾人祸之后,周边早已经是一派萧条,朱慈烺一时半会也没找到什么村寨,只能是下令大军暂时在野外平地上休整。
当然,除了大军的休整,战马及时补充豆料和水分之外,如此一场大胜,朱慈烺自然是要请崇祯皇帝出来亲自犒赏大军一番,振奋士气的。
而崇祯皇帝这个时候也展现出了君主之风,带着周皇后和两个公主一起下车慰问了这支刚刚打了胜仗的军队,这极大地激励了已经略显疲惫的将士们。
虽然朱慈烺对崇祯皇帝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艰苦朴素,勤勤恳恳”这八个字,对方还是担得起的,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优点。
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神秘威严的皇帝,风姿绰约的皇后,宛若天人的大公主,憨憨萌萌的小公主,以及一直披坚执锐,和大军并肩作战的皇太子殿下,这个一睹天家圣驾容颜的经历可比什么赏赐都来得珍贵。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大明王朝还在,这个护驾之功,从龙之功,可是几百年之后,曾孙都能拿出来吹牛的资本。
当然,崇祯皇帝和皇后,公主们自然也只是慰问了一番,并让朱慈烺把每个人的战功和赏赐都记着,到了南京绝不亏待。
这也算是稳住军心的一种手段了,毕竟往南还有千里路程,如此乱世之中,必然险象丛生,难保不会有人心生退却。但若是这些人有那么大的功劳和赏赐要去南京领,事情就不一样了。
而后,便是对几个主要大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崇祯毕竟是皇帝,虽然要表现出亲民的姿态,拉拢军心,但那种和普通士兵的距离仍然是要保持的。
他封赏各大将军,各大将军奉旨赏赐底下的军官,而军官们则按照命令给每个士兵论功行赏,这种权力层层传递体现出来的等级和权威,是帝王行事的基本模式。
“启禀父皇,经锦衣卫核验,此战共斩杀逆贼乱兵一千一百五十八人,缴获战马五十三匹,盔甲三十五套,追击而来的逆贼几乎被一扫而空。”朱慈烺昂首直立,正对着崇祯和四个随驾南迁的大臣道。
“好,杀得好,这些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为祸天下已久,早就该杀了!”崇祯皇帝一脸振奋,随即又出言问道:“战况如此惨烈,我军将士可有伤亡?”
“我军将士伤亡五十八人,其中轻伤二十三人,重伤十七人,战死十八人。”朱慈烺接着回答道。
仅仅是神机营的几轮齐射,追击而来的顺军便死伤了两百多人马,五军营在侧面的重箭又杀伤了近两百顺军,并成功彻底击溃了对方的阵型,之后的骑兵冲锋便是一边倒的屠杀了。
但就算如此,还是免不了有十几个士兵在激战中被杀死,还有十几人受了重伤。毕竟顺军在溃败的时候,还有近千人马的,其中不乏单兵作战技巧高超的老兵。
崇祯皇帝闻言,轻轻点了点头,随后又扭头看向了李邦华,倪元璐,范景文和吴征麟四个大臣。
李邦华会意,当即出列,拱手拢袖道:“陛下,如此大功,必是太子殿下运筹帷幄,各将士拼死用命,臣以为陛下应当召见京营各军主将,以资鼓励,彰显天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