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此胶非彼胶 (第1/2页)
戏楼的建设需要时间,商业街的扩建也需要。毕竟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重建,这可不是个小工程。
一个商场想要长长久久得繁荣,还是在上京这样繁华的地方,停车位必不可少。尤其是,姬昭明还想打造“不夜街”,总不能大晚上的,让客人们的车夫架着马车把外面的路口堵上吧?而且冬天冷夏天热的,就算是春秋,也是夜深露重的,太遭罪了。
现有的商业街不好大动,姬昭明就把停车场的主意打到了新街的地下部分。
物理班的学生们有一个算一个,加上机械坊和工部那边能借来的工匠,凑在一个大会议室里,专门讨论这个地下部分怎么建。
姬昭明可不是抓人打白工,等画好设计图,她会自掏腰包发奖金的。最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跟随经验丰富的工匠学习。
工匠们以前选址建房,会做设计,但大都是凭经验和师傅们传下来的口诀,并不会做具体、量化的受力分析。正好学生们都有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从结论反推过程,是个增长经验见识的好机会。
在姬昭明心里,这个超大的地下空间,不止是停车场,也应当可以当做防空洞使用。
所以,姬昭明的要求尤其得高,把这当做一个重要课题,誓要造个超级样板间出来,好让以后的建筑从业人员都必来背图纸。
要承重,要抗震,要通风不缺氧,要防潮不积水,要冬暖夏凉……
老匠人忍不住问姬昭明:“司空大人,您这是打算让地下室能住人?”
“有备无患嘛,万一以后有什么地动之类的意外呢?这里就可以当做个紧急避险的地方。这个课题,是要打样子,让想要研究建筑工程的人都来看,咱们的每个设计都得经得住推敲、说得出道理。”
众人领命。
人多力量大,人多想法矛盾也多。讨论来讨论去,终于得出一份大家都能认同的初稿。关于承重、强度、排水等等的设计,还得做出模型来多次测试验证,才能为理论提供支撑。
姬昭明毕竟不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她不专业。专业的老工匠们又不会算,就只能大家一起试探着摸索、总结、量化了。
物理院的同学们,本来以为做完火车以后能轻松些日子,说不定可以就此被分配到工部,从此为大藜造一辈子的火车。哪知道,任务一个接一个,至于休息时间?项目成功后的一日休息时间,就是全部的假期。
地下停车场要设计,因着现在大多富贵人家都坐马车、牛车,还得想好这些牲畜能安置在哪里。这些活物长时间呆在地下,吃喝拉撒的味道也要想办法解决……学子们回家后纷纷逮着车夫问东问西,然后纷纷感慨:什么时候能做个铁马来拉车就好了,像火车一样以火为动力,就不用在这儿想安置畜生的事儿了。
倒是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热情。物理班中随手抓个人,不需任何参考,都能现场手绘几种蒸汽机的完整图纸。
这还不是他们全部的任务,蒸汽机的民用开发也要做。
姬昭明做了个很大的需求板子,就摆在理化两院的宿舍楼一进门的大厅中。上面贴满了各处反馈上来的点子,都是些生活、工作中的不方便,希望可以有更轻便高效的工具,或者可以用蒸汽机代替机械的工作。
需求板子的最上方,是姬昭明亲手题的两行大字: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科技应当服务生活。
再加上姬昭明平时很爱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你们都是圣人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人才,天就指着你们顶呢!”,“能者多劳,在座可有无能之辈?”,“天赋经不住浪费,时间长了,老天爷会收回去的。”……
姬昭明真恨自己穿越前没多看些“成功学”的书,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这点鸡汤。
除了这些研究,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也不能落下。
学过了压强,当然要学气压。为了更好得辅助讲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姬昭明就打起了高压锅的主意。
高压锅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让内胆处于高压状态,导致水的沸点升高,水中的食物自然就更容易煮熟、炖烂了。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最大的机关就是盖子上的两个气孔。
第一个气孔,是一个小活塞。常温状态下,活塞落下,锅内和外界能保持相同。等到锅中的水煮开,水蒸气上升,就会把塞子顶起来,变成密封状态。这样一来,内胆变成了封闭空间,其中的气体温度升高,分子活动加剧,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提升,锅中的压强自然也就变高了。
第二个气孔要用比较重的金属做。因为质量大,所以不容易被冲开,才能让锅内保持密封状态下高压焖煮食物。等到压强特别高的时候,就会冲开第二个气孔,气体从这里顶出来,就形成了“放气”的样子。此时如果继续加热,放气就会持续,锅内会保持较高的、一定的温度。
此时可以适当调小火,等到食物煮到适合的程度,就可以关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