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杨彪忧王莽 蔡瑜论隆中 (第2/2页)
弘农之战,新得数千降卒,连同忠明一部,我等已有士卒逾六万之数,除镇守凉州之两万骑兵外,余者皆由文远统率。
文远,你所防者除潼关、武关、萧关外,还有水路。潼关以北不远处有一渡口,名为蒲坂津,大河之水势于此处稍缓,可为敌进之途,亦为要地。
若潼关、武关、萧关、蒲坂津四处守住,则关中固若金汤,至于如何布防、何人戍守皆由你自决之。
切记,司隶、凉州眼下百废俱兴,数载之内,若有敌来,只守不攻,无过便是有功。
另,我等粮草如今仅剩七十万石,若以司隶、凉州两地六万兵士计,仅够近半载之用,故此,待来年农时,六万兵马皆要复行屯田一事,至秋收前,粮草不足之数,我自会命人送来,无需为此担忧。”
见张辽、段煨领命,
蔡瑜又道:“文远,你速派人去武关向严颜传我将令,与其换防。兴霸,你与庞德即刻快马返还鱼复驻守,并向子远传我将令。”
说罢,蔡瑜便叫众人退下,只留凌操稍待。
待众人走后,蔡瑜对凌操说道:
“公德,你亦先行一步回江州,与仲义一同于城外寻一雅致、幽静之地,趁眼下农闲,征召民役,兴建一处宫殿,供天子所用。
受征之民,皆须给付钱粮,不要使民生怨。所建宫殿不需过于繁美、奢华,足用即可。
经此乱战,天子身边侍者、宫女、卫士所剩无几,待其至江州后,定然会招募,以充实宫内,到时,你设法令暗部入宫,宫中事无巨细,你皆要知晓,以防不测。”
凌操领命启程,蔡瑜独自立于营中,看着舆图之上益州、凉州、司隶三地,看着自己二十余载之谋划达成,有生以来从未有过这般心安。
历史上,诸葛亮提出隆中策,乃是横跨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再伺机由宛县、雒阳处北进。
直到关羽身死、荆州已失,其后夷陵之战败北、刘备身亡,才转而经汉中北伐。
隆中策提出之时,诸葛亮或许有种种考量,比如彼时张鲁据汉中,马超、韩遂占凉州,关中、凉州人口稀少,而荆州人口极多,又或有意自取荆州以扼孙权,迫其与刘备结好,强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取舍,除诸葛亮本人,旁人难以知晓。
然则,此策以失败告终。
除“和诸戎”外,南土反叛,孙权捅刀,至于宛县、雒阳,终诸葛亮一生亦未曾落于蜀汉之手。待再行北伐关中时,曹操已得大势,难以功成。
蔡瑜不愿先取荆州,正如其兵出益州时所说,荆州虽好,却难得安稳。而关中与益州相似,皆可凭天险而拒敌,缓缓积蓄实力,此便是所谓“筑高墙,广积粮”。
如今,蔡瑜占据益州、凉州、半个司隶,已得大汉十三州之两成,论土地,更是超过三成,若要防御外敌,须屯兵者几何?无非长安三关一津、房陵、鱼复共六处而已,且皆能以数千兵马拒数万之敌。
只可惜凉州、司隶两处人口合计尚不足百万,空有其地而无人,令蔡瑜徒叹奈何。
五日后,蔡瑜奏请刘协启程,身侧只有荀攸、贾诩、典韦、徐晃、阎行几人及两千兵马相随,余者各去其位。
刘协见数万大军不再跟随,有些慌乱,召蔡瑜相问,蔡瑜宽抚道:“陛下勿惊,关中之地已平,再无贼寇,臣又命大将各自领兵屯于要地,遥遥相护,定能保陛下万全。”
刘协闻言,方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