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两位老人的谈话 (第2/2页)
刚过耄耋岁月的李道教授迈着步伐走了进来,他与杨宁教授相差不过五岁,但由于早入北方局数十年,很早就开始注射生长激素,因而看上去比杨宁教授年轻十多岁。
“两个即将聆听死神召唤的人,能再次如年轻人一样,进入实验室工作,这是我以往未曾想过的事情。”杨宁教授将手中的论文放下,感慨道。
“我当时接触他们的时候,心中的震撼与你此时相差无几。”李道教授转着椅子,迈着圆舞小碎步,来到杨宁教授对面的试验台坐下。两人对面而坐,就像60年前在实验室一样,
“只可惜,我没有你那么幸运,可以早40年接触到世界的真相,此时时间紧迫,桌上这些知识,不知道得用多少年的功夫,才能将它完全消化吸取。”杨宁教授有些遗憾说道。
桌上的论文并不多,若是专心研读,也就几天功夫就能读完。但桌上除了论文,还有许多小物件,比如连接着强人工智能的手机,比如犹如巴掌大小的可控核聚变反应炉。这些在北方局内都是比较常见的小物件,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基础物理学规律,却是外界世界可望而不可即的珍贵财富。杨宁教授所指的知识,自然是这些东西背后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人类用数十个、数百个归零时间慢慢积攒下来的,对于从未接触过抵抗军的人类而言,它们浩如瀚海。即使只是他专精的物理学领域,也有着沙海般的知识等着他去理解消化。要想这些知识全部吸收,弥补他与自小在抵抗军内部生长的科学家的差距,他需要耗费一段相当长的光阴。
“早有早的好处,晚有晚的幸福。且不说,40年前的叛乱中我能活下来纯粹是运气使然,单是这40年来背负的责任,早已经让自己饱受折磨。”李道教授苦笑一声。
“上一个归零时代里,没有你我?” 杨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没有。”李道教授回答,“相对于时空的浩渺而言,人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颗沙粒。蝴蝶在太平洋上煽动翅膀的力道不同,都有可能导致洛杉矶城市布局出现很大的偏差,更何况你我。在宇宙规律面前,所有物质一视同仁。”
“本以为自己也算是时空中不大不小的一朵浪花,却没有想到也就如此。”杨宁教授自嘲道。
“这么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骄傲。”李道教授笑着说道,“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成为了影响这个脆弱文明进程的一朵浪花,而这一切都基于我们60年前的那次发现。”
“宇称不守恒有了新的进展?”听老友谈及这事,杨宁教授连忙问道。
“很幸运,有了微不足道的发现。”李道教授回答,随后从椅子上站起来,打开实验室最右侧的一扇门,对坐在原地的杨宁教授说道,“你随我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