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初登大陈 开模铸炮 (第2/2页)
现在只能选择这种铸炮方式,如果铸造厂后期开展顺利,萧震打算最终采用铸铁炮退火工艺,这样铸铁炮就像锻铁一样进行加工。不但能摆脱大明缺铜导致的原料紧张问题,还能使铁炮更加光滑、紧实。
其实英国人在1670年代用过这种工艺,锻造的铁炮质量被认为是比18世纪铸造的滑膛炮更为优秀,唯一的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
萧震在处州招募的矿工流民中,特意招纳了不少原来矿山的矿工和懂得冶炼的工匠。大陈岛虽然不产矿,但好在有海运的便利,能大批量的运输原料。
新建的铸造厂,由于没有铜料,也就是生铁冶炼—再以生铁炒炼熟铁—最后生、熟合炼成钢,这也是自唐代以来中国本土冶炼的基本模式。
大明工匠给足了银子,瞬间能让你明白大明不是白叫的,匠户虽然地位低,但一个个的手艺却是不含糊。
萧震在铸造厂加入了搅炼技术和鼓风炉预热技术。
所谓搅炼技术就是有人拿根长长的钢棒搅动铁水,让铁水充分的排碳。
鼓风预热也就是弄个大风箱,几个壮汉拼命的推拉鼓风,让炉内碳火充分燃烧,提高温度。
就这两样土办法,在同等燃料情况下,熟铁产量能增加三倍,而且钢性能增强不少。
几个月来萧震一直在岛上指挥铸炮厂的建造,关键是铁范的铸造。幸亏有了统一标尺的准备,不然造出的火炮必然是差别不小,炮膛游隙的不同肯定没办法制造统一标准的炮弹。
虽说作为母本的标尺用后世的眼光看不一定准确,但萧震现在要的是统一,而不是在乎现在的标尺是否符合后世标准。
泥范是等了三个月才好不容易干透,趁着等待泥范的时间,萧震又组织自家海船从福建和南洋的西方人手里囤积了不少的铁料,但铜料还是不多。
煤炭也是用海船运来不少,好在现在的煤炭算是好买,价格也便宜的不像话,不像铁料一样限制买卖而且价格不低。
终于等到泥范干透,土法建造的土高炉也是建好不少,但前期出产的钢料,都锻打成了长枪的矛头或者长刀,勉强装配壮丁训练之用。
铁范耗费了萧震近十天的时间,在一众工匠的努力下,打造了四款不同口径火炮的铁范。
在用铁范浇铸成炮后,萧震马上进行了试射,经过一天紧张的试射,只要不是两倍以上的装药,铁铸炮还是不会炸膛的。
萧震估计是自己的搅拌和鼓风预热法,使熟铁的含钢量增加不少,应该勉强算是一种脱碳钢,有效的减少了纯铸铁炮时间久了产生裂缝炸膛的几率。
到此铸炮终于可以进入量产阶段,四十人的工匠用一铁模可每日铸炮三门,赶工的话两天可出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