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叛逆之年 (第2/2页)
噢原来如此哪如后都原来是这么回事。
听完如此引人焦虑的话之后,司见肖觉得桌上饭菜的美味度都为之下降了一个档次。为什么要在吃饭这样本该轻松愉快的时间段提考试这么严肃的话题那?这或许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由于一贯传统的含蓄使他们平时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显得太过贫瘠,所以一旦有什么想说的话都只能借助饭桌这个令彼此产生交集的媒介。
不知道有没有闲得无聊的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研究过这个课题,即一个家庭内部成员在饭桌上说的话占他们日常交流谈话的多少比重。
“最近在学校怎么样?还好吗?”
“还行。”
“还行是怎么个还行?上课有好好听讲吗?有没有被老师表扬?”
“又不是小学生了天天被老师表扬……”他不想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母上大人说:“你小学的时候也没有天天被老师表扬吧。”
啊?试问有那个神仙人物在小学的时候天天被表扬呢?最优秀的大概也就是隔三差五被表扬的程度吧。而且从小就听了那么多的溢美之词难道不会整个人飘飘然然后在惨痛的挫折勉强留下人生逃课的泪水吗?
注意,此逃课非彼逃课,他指的是人无法永远活在顺境之中,所以从小适当地遭受挫折也是人生必修课程的一种。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一帆风顺,这种顺利就会被称为逃课。就像打电子游戏时通过歪门邪道野路子击败一部分明明需要学习一定技巧才能战胜的BOSS,这在一部分早期的游戏中屡见不鲜。
但是随着游戏设计者的经验日渐丰富折磨玩家的套路层出不穷之后,轻易逃课自作聪明的人往往都会在后面更难的关卡为自己的手残和不会不学不练留下悔恨的泪水。
从这个方面来看,人生和游戏好像是相通的,那些被通过耍小聪明走歪路捷径躲掉的麻烦和困难总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卷土重来,甚至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近学校里教的知识都听得懂吗?”母上大人还在关心他的学习状况。
“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
“那听不懂怎么办呢?有没有去找老师问?”
“听不懂就先放着咯……”
“这样怎么行啊。”
“我要是什么都听的懂,何必起早贪黑地呆在学校……”他发了一句牢骚,“根本就没有人什么都懂好吗?只不过是他懂的多一点,我懂的少一点,这样子而已。”
母上大人有点生气了:“那你为什么不能懂的多一点呢?你又不笨。”
“我吃饱了。”司见肖放下了饭碗,倒了杯水端着回自己房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