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贫穷是贫穷的特质 (第1/2页)
装炉完成后一般等几个小时,炉底的蜂窝煤会逐步引燃炉子里的硬煤块、煤球、煤饼之类,到炉顶的煤渣散发出浓烟的时候,需要在封闭的豌豆射手嘴部靠上位置开一个小孔。
随着炉子里面的煤越烧越旺,这个小孔会慢慢喷出小火苗。一般情况下,早上开始装炉,到下午6点完成,开孔在夜里8点左右,冒出小火苗会在凌晨12点到1点样子。
从小火苗出现开始,火苗会越来越大,最大时候长度会有10cm左右。需要有人不时检查火苗孔是否堵塞,隔十来分钟就用根铁丝去捅捅,疏通一下。这就需要有人通宵,叫看火。
为什么要一直保持小孔通畅,陈真以九年义务教育的见识来猜测,应该是防止发生爆炸,必须要有一个能量宣泄的口。
和精满自溢一个道理,憋得狠了容易爆炸。总要有个宣泄路子,不管是用自身条件,还是寻求外部援助。
虽然有请同村的村民帮工,但为了省钱,工人只在装炉时候帮忙。
往往都是由陈真老爹来熬夜看火。一是陈真母亲毕竟是女人,白天装炉要打下手以及和(huo)煤、和(huo)矿,累了一天需要休息,第二天和丈夫换班。
二是看火也是一个技术活。
比如有的豌豆射手的火苗死活出不来,多半是下面的煤没有燃烧起来,需要采取措施引燃。
比如豌豆射手封口时候没有封严实,周围有缝隙啥的,导致火焰不止从小孔出来,还从缝隙探头,需要用湿煤修补。
看火阶段会持续到第二天晚上8点左右。这个过程中,陶筒内矿石中的锌会经过升华,成为气体上升,进入豌豆射手口中,遇冷凝结成液态滴落,留存在射手口中。
一般不可能再被咽下去,陈真从来没听过有这种事发生。
最后炉子里的煤快要烧尽,小火苗从十多公分逐渐变小,最后缩小成一、两公分的小豆丁。就到了收获的时候。
需要三样工具:一个底窄口宽的铁质模具,一根长木柄铁头的大号掏耳勺,一个同样长木柄铁头的大号深口铁碗。
模具放在旁边平整地上,保证水平不倾斜。
铁碗伸到豌豆射手嘴下面接着,用掏耳勺捣开封口的煤饼,豌豆射手口中的锌液就会顺着嘴角,流出到铁碗里。这过程中还需要用铁勺不断在其口中抠挖,确保没有残留的液体。一般爆掉两个射手的口后,铁碗才会满足。
把铁碗中的液体缓缓倒入模具中,拿着空碗和铁勺重复之前的捅、掏、抠、挖的动作,获得的液体直到把模具灌满。
等模具中的锌液自然凝固成形,用钳子倾倒模具,同时在后面用硬物撞击模具,就得到一块上宽下窄长方体形状的成品锌。
一般的炉子,可以放24个陶筒,或者36个。再多就很难操作,毕竟装炉的时候炉底放的是燃烧着的蜂窝煤,边装还边塞煤。如果陶筒太多,不等全部装完,蜂窝煤已经火力不足、后继无力,或者各个陶筒中的火势不一致,导致后面对豌豆射手的管理困难。
陈真家是24筒的,矿石品质好的话,一炉可以产出4块完整的锌锭,大约100公斤。那些年锌价的价格一般在1.8万/吨到2.5万/吨之间起伏,就是说一炉的收入大约是2000元到2500元。刨除成本,人力自有或少量支出,利润大概就几百块钱。
可能有人想了,2天营业2500元,一个月岂不是3.75万元?就算一炉只赚500元,一个月也净收入7500块。
首先,如果只有一个炉子,清理炉子还需要等炉子完全冷却,否则人类恐怕不能以肉身与火焰抗衡。完全冷却需要一天,大约在第四天早上才能清理,清理花费一天,一个周期其实是5天。
不过只要炉子数量足够多,可以轮换着来,就可以理论上无限循环。比如1号装炉,2号清炉,3号等冷却,4号收获等。
在原材料、炉子、人手充足的条件下,理论上可以达到每天都有产出。但现实是,陈真家因为本钱有限,没有稳定的原材料货源,又是手工作坊,请不起工人,这些问题客观存在。
原料矿石的品质差异很大,价格也有很大差异,有的2毛钱一公斤,有的需要1块一公斤。跟赌石差不多,一群土鳖也没有什么仪器能检测,全靠一双肉眼凭经验赌博。
这方面陈真的老爹算是个土专家。可惜年轻时候只会去给别人家打工,自己建作坊时候已经太晚,被限制的厉害。
总之经常开一炉,因为货源或者别的原因,歇一歇,再开一炉。
缘分炼锌法。
这种土法炼锌,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是大气污染,还有烧完的矿渣、煤渣粉尘等垃圾往往丢弃到小河边的垃圾堆,污染小河。当然其实电力发电也是一个样子,相比起来这点手工作坊土法炼锌算是萤火之光。
粉尘和浓烟对人体的伤害很大,陈真的父亲在18年因肺癌去世,跟这时期的炼锌有很大关系。
工商、环保部门时常找上门来。工商前脚来罚款,扣押锌锭。环保后脚开罚单,砸炉子、砸棚子。
其实一年炼不了多少时间,而且偷偷摸摸,甚至有人将炉子造在自己房子里面。
作坊式土法操作,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