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中河沿十二幢 > 第20章 第20章

第20章 第20章 (第1/1页)

衢州城虽然经历了多朝代的苍桑,显的一座苍老的古城,但整修布局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六门,九楼,八阁,十三厅虽所剩无几,一些残亘断壁还能明明暗暗地错落在城里的各个角落,有的实体不在,但古老的名字还留在民宅中,鼓楼虽不在,也有鼓楼街,石板厅没有了,石板厅成了一条街的街名,天王塔不在了,天王塔的底座还保留在天皇巷的深巷里,衢州三怪虽是传说中的民间故事,这三处遗址还完整地保留着,还有其他的一些古建筑,里面住着居民,墙壁上还能看到古老遗留下来的字画。

吴存理一家人那时住在新桥街化龙巷,孔府家庙的西边,府山脚下,两位老人已经年迈,在家里安度晚年,显得悠哉悠哉。每当到了星期日的时候,家里的老三夫妇俩总会带着女儿来,老大乐乐每间隔半年也会从丽水来衢州看老人。解放后第五个春节,兄弟三人陪老人一起过大年三十,大家庭十多个人,阔别多年的一家人又聚集一起,其乐融融。相约好在元宵节,两个女儿也要进城与家人相聚。尽管还有两个特别的原因没有到,但这次是这个大家庭最完整的一次聚集,以后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个来,那个走,极少有大家聚到一起的,因此这样的大家庭聚集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次的大家庭聚集最忙的就数梅先伯伯一家了,虽忙也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前一天,也就是正月十四。一家人早上起来,刚吃了早餐,听见附近传来“补铜壶、补锅喽!面盆、牙杯筒、钢精罐换底哦!配钥匙、补锅哦!”的声音。听声音这是走街串巷的浙江永康佬,浙江永康县是一个有名的五金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都是行走在全国各地做着补铜壶、补锅的手艺,千家万户生活都离不开烧饭的铁锅和水壶,有需求就有市场,勤劳的永康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奔走全国各地的补锅生崖,以此谋生。

他听到了之后,就对家里喊道“喂!家里一个茶壶漏了,拿去补一补,明天要用的。”他对妻子交待了一声,就匆匆去上班了。

家里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务事忙不过来,大女儿梅先稍大一些,帮衬着。小女儿小梅先体质较弱,经常感冒咳嗽。儿子杜檀刚开始学走路,所以那时梅先妈一直在家忙着家务事,根本就没有时间外出务工赚收入。

梅先妈听到喊声,就把那破茶壶找了出来,朝屋后一片菜地里正在浇菜的岳梅芬说“梅先,过来一下,把这把茶壶拿到前门,到那永康佬那里去补一补,明天要用的。”把那破茶壶放到了堂前的饭桌上,自己又去忙了。

梅先听见母亲叫喊,就放下手里的活,一脚浅一脚高地从菜地里走了出来。光着脚,裤角也卷的高高的。那时只要是在家里,一般都是光着脚的,只有出门的时候,才舍得穿布鞋。一双布鞋要穿好几年,老大穿穿,鞋小了就让老二穿,老二脚大了,就给老三穿,一个接一个地穿着,鞋面破了,补了又补,鞋底磨平了,再钉上一块轮胎皮,衣服也是这样,老大总是穿新的,但家务事做的最多,最肯吃苦的。杜梅先的体质比较好,也不怕吃苦,第二年就要上小学了。那时的学费很低,二,三块钱一个学期,尽管如此,第二年的学费还能不能如期交上,还是两可之间。万里长征才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全国人民不可能一下就丰衣足食了,经济建设才刚刚开始,而今迈步从头越。

杜梅先从菜地里走到堂前,也没有穿鞋,前后门几步路,拿过了茶壶,往前门去补了。

前门空地上,见两个永康人,在地摊上摆了―摊的补锅材料,还有要补的锅、碗、盆用具,周围也围着一大堆的人,有看热闹的,有等待补锅的。补锅匠的一句话“新一年,旧一年,补一补,又三年”的顺口溜,以前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无论城与乡,也不管张家还是李家的铁锅、铝锅、锡锅出了洞,都舍不得扔,一口锅几元、十几元,都舍不得扔掉。补锅匠有个规矩,出门时,徒弟必须拿着工艺用的‘家伙’(工具)走在前面,师傅则是空手走在后面,到来一个地方,徒弟先把工具一样样摆出来,再听师傅的安排。

主人招呼吃饭了,徒弟是不准吭声的,由师傅轻轻地答应一声。歇夜,也就是收工时,徒弟要按顺序一样样工具收拾好。如果明天不在这里做了,徒弟就挑着走,如果还在这里做,则顺手放在墙边就是了。但大多数是每天流动的,干这行的,身上随带铺盖,借宿从不进别人的房子,只在厅堂、凉亭、街沿前打开铺盖睡上一晚,清晨就走人。饭自己烧,补铜壶、补锅的担子上,有个炉子,生上火,用铜罐烧上饭,一会儿就好;菜呢,一般是从家里带出来的霉干菜,当地人称‘菜干’、‘菜干老虎’。生意则要由徒弟满村招徕,大声吆喝‘补铜壶、补锅喽!面盆、牙杯筒、钢精罐换底哦!配钥匙、补锅哦!’做徒弟虽然苦,但这样锻炼出来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呢?学徒和师傅的关系最关键的其实还是技艺的传授。一般来说,年轻的师傅比较保守,到了五六十岁,他传艺的心情就会迫切起来,他也不甘心自己的一身好技艺就此自生自灭,乐意带徒传艺。其实各行各业的手工艺活都是这样的,木匠师傅带徒弟,徒弟没过三年就不要想上活,边的没有。泥水匠学徒,先拎三年的泥桶再看吧,更别说祖传绝活。

永康佬外出补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同一座城市里,有好几个永康人,同时在补锅,为了避免重在一起,对每个区域都作了分工,一个人分管着一到二个区域,一方面是为了大家不要重合在一起,空的地方反而没有人去,人分散开来,大家都有活做,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相互协作的精神,白天虽然不在一起,但一到晚上,一般情况下,同城的几个外出补锅的永康佬都会聚在一起过夜,白天如果发生了什么情况,晚上大家可以碰碰头,相互通报个信息。

春节刚过,又快过元宵节了,来补锅的人特别的多,好象过了一个年,把锅都烧坏了,一条长龙,老的,少的在排着队,等轮到给自己补锅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补锅的时间倒很快,一刻多点就补好了。锅补好了,杜梅先递过去一袋米,永康人接过米袋,用碗在米袋里淘了一碗,就把米袋还了回来,算是结算了,一碗米补一个茶壶,传承着古老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

梅先伯伯自己上班去了,他妻子和大女儿忙了一天,把第二天元宵节要用的东西整理了一下,一些能提前煮的东西先煮熟了,担心第二天吃饭的人多,忙不过来。事情全部都做好了,他才也回家了。就这样,吴家老少准备明天过元宵节了。

元宵节,一大早,老大乐乐,老三,安琪就到了化龙巷,大人,小孩都拥到了吴存理两位老人的房间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快中午边时,大女儿吴瑞贞,二女儿岳丰贞也分别从慈姑垅,航埠赶到了城里。她们家里的子女也很多,怕给父母增加麻烦,各自也只带了一个小孩,还带了很多的农产品,鸡蛋,给老人拜年,请安。老人房间里已坐不下去,大家就到了后门菜园地的屋前空地上,聊天,嘘寒问暧。梅先妈和杜梅先从一早就开始做菜了,忙了一个上午,此时菜也烧好了,满满的两大桌,鸡,鸭,鱼,肉满席。大家回到了屋内堂前,就开席了。大人,小孩子各坐一席,堂前不是很大,放两桌紧挨着坐。

大人们主席,吴存理两位老人坐在主位,老大乐乐,他,老三安琪兄弟三坐在两老人左右,吴瑞贞,吴兰贞依坐在一起,留了一个位子给吴守贞的老公徐瑞痕。吴守贞多年前因病已经离开了,她老公徐瑞痕一直与家中走动,也从未间断过,但凡大家聚集,都会叫上他,因为衢县人民医院突然有事,遇到了紧急抢救的病人,徐瑞痕没有及时赶到,位子始终给他空着,徐瑞痕没有来也算是对女儿的怀念。此时徐瑞痕已经是衢县人民医院里的医务主任,而且已经另外组成家庭了。

按照衢州城里的习惯三个儿媳妇是不能上桌的,不仅是衢州,南方城市也这个民风传统的习惯,妯娌三人她们厨房里在忙碌着,梅先妈炒菜,其他两个负责冼菜,端菜,洗碗,在堂前与厨房间进进出出。

https://www.lusetxt.com/books/45066/45066403/244903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usetxt.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usetxt.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