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大西游之十八罗汉斗悟空 > 第34回 金章恩怨由何起 嫌隙0年尤未释

第34回 金章恩怨由何起 嫌隙0年尤未释 (第1/2页)

莫十九娘问道:“恩师,这里面有什么往事吗?”

大圣淡淡一笑,说道:“可不是?关于这本书的传言和故事,可还不算少呢!当年三教混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没有今日这般门派森严,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一僧一道一儒生。三人都好玄门,因志趣相投,一同拜在乾古龙母门下学术,修行不到四年,刚将剑术练得有些门径,很有乃师的风范。乾古龙母得意自己有这样三个足以为自己光大名声的徒弟,传授起来,更是尽心尽力。在三人学艺到了十年之时,乾古龙母有一日忽然静悟天机,即将兵解,将三人叫来面前,赐给三个徒弟各一部经书。和尚得的是《般若剑经》,道士得的是一部《天元秘笈》,儒生得的是《大龙荒经》。三人之中,儒生的资质天赋最好,所悟极多,三人本来情逾骨肉,后来竟因各自所得经典深浅高下不一,而起了一点龃龉,儒生法术最高,人又最傲,道士也不甘人下,对谁也不肯服输,师父兵解之后,二人各自不服,竟尔分散各处,数百年不曾见面。多年以后和尚想起三人学艺时亲密的场景,便趁恩师整岁忌辰举行仪式之时,将道士和儒生一起请到自己修行的弥罗山中,对两位同门说道:‘我们三人同日拜在龙母门下,平素极知相互友爱,并无半点不快,何以就因师父留下的书籍而淡薄了同门之情?我倒有个主意,可以弥合我们之间的裂痕,不知两位愿不愿听我一席话?’

“三位同门中,和尚性情最是诚实谦让,与世无争,道士和儒生都很佩服他,因年龄略大的缘故,虽然师父没指定谁是师兄谁是师弟,其实一开始学艺之时,道士和儒生就已将和尚视为师兄,听和尚这么说,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说道:‘你在我们三人中年纪居长,你愿意为我们调停纷争,我们当然愿意听你的。只是你想用什么方法呢?是我们彼此比试师门的绝艺,还是单比剑,或单比法,我们都听你安排好了!’和尚微微一笑,说道:‘得了恩师的传授,和你们不见的这几百年来,我自认为已向证道的道路上前进了不少,每天都觉得自己从恩师的传授中不断得益。相信你们和我也都一样,毕竟我们都是同一个师父交出来的。我的方法,一不用刀剑,二不用术法,三不用舌辩,只我们三人各选一地,将自己所得师父秘典中的弱点和不足写成书册,最后一同印证三人所写是对是错,以此来分出高下,这样大家既不用担心比武比术伤害彼此之间的同门之谊,最终还可以凭借自己所学所知,令对手衷心佩服。你们看如何?’

“和尚一说这个提议,儒生极为赞同,道士却不愿意。因为儒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道士却是从小父母见背,孤寒拜师,对于学问这方面远不及儒生,若说剑术,道士未必输与儒生,但若论写文章,道士不用说也得拱手认输,无法匹敌,因此他不同意和尚的提议,也在情理之中。和尚听了道士的说法,不由哈哈一笑,说道:‘若论文章华萃,别说是你,我也自愧不如三弟。但我的提议不设时限,也不是写急就章,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再加辨评,绝不因己之长,凌人之短。两位如果信得过我,就请在弥罗山住下,咱们三人分处三地,各自写书,互不干扰,互不讨论争辩,自行其是,想去想留,悉听尊便,只是书册必须在弥罗山写完才算,你们看如何?’

“道士听了,当即欣然同意,儒生甚为自负,更是毫无意见。于是三人果真在弥罗山住了下来。

三人住了两年,各按乾古龙母的传授尽心用功,文章一天比一天写得多,术法也一天比一天精进,尤其道士和儒生二人用功益勤,进境越快,反观和尚那边,依然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不显山不露水,颇为闲散。道士和儒生较上了劲,绝不肯轻易向对方认输,用功更专。这一日儒生和道士忽然不约而同地遇上了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闲中无聊,未免静极思动,便想趁此机会相约下山游玩一番,以广胸怀,回来说不定遇上的难题就有了解决之道。于是道士和儒生也未通知和尚,径自留了封书给和尚,离了弥罗山,到处游览山水,偶然也管几件不平之事。有一天道士和儒生走到一个地方,恰好遇见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攀谈之下,那位好友说最近江湖中出现了一个极为厉害的四臂妖魔,为祸一方,伤害人口,令当地十室九空,甚是猖獗凶狠更不可度化。道士听了就对儒生说道:‘我们左右无事,何不去看一看?就便能将妖魔除去,也是修道人的一件功德。’儒生虽然和道士有龃龉,到底同出一门,纵横数百年来,留下不少侠名,听道士这样说,便欣然答应,两人辞了那位朋友,转道向出现妖魔的地方进发。

“他们按照朋友的指点,来到一处大山,放眼一望,目力所及之处冈岭起伏,其长不下数千里,山中岩谷幽奇,不少名花异卉,此时正值秋深日暮,满山枫林映紫,与落霞争辉。空山寂寂,四无人声,时闻泉响,越显得秋高气爽,风物迥异。转过两个山湾,忽见前面树林中有青光闪动。二人悄悄近前一看,那青光原来是条头上长角的小蛇,正向着林中而去。二人是道家出身,情况未明之下,不敢将这样头生双角的异蛇捉住或杀死,因为他们的师父名字中就带了个‘龙’字,犯着忌讳,这样的异蛇,一般被修道人认为是天龙留在凡间的子孙,害之不祥,杀之犯忌;所以二人不露声色,悄悄跟踪追过树林,便见迎面有一个崖洞。不多久只见那小青蛇游到崖洞前,青光一闪,小蛇忽地不见。二人情知有异,屏气凝神,轻脚轻手掩到洞旁。往里面一看,那崖洞有七八丈方广,并无去路。洞中盘石上面,坐着一个脸带青气,闭目养神的黑袍人。那人虽长得与人一般无二,可是身上却长着四只胳膊,身材又瘦得出奇,小青蛇游近黑袍人身前,青光一闪,化作一道青气,钻进了那人的顶门心。道人和儒生见此情形,直和普通修道人修炼元神不一样,许是哪里得道的精灵,一点也不像个杀人吃肉的嗜血的魔头,于是便悄悄地藏了起来,监视着那黑袍人的一举一动,看看钻进黑袍人脑袋里的小青蛇什么时候出来。假如这个黑袍人就是他们的朋友说的那个魔头,那钻进他脑袋里的小青蛇就算不是他的元神,也必是他元神寄托之所在,捉住了小青蛇,就等于毫不费力地抓住了那个魔头,他想跑也跑不掉了。

“两人在暗处等了许久,那黑袍人始终一动不动,入定未醒。儒生忍不住了,打算掩到道人后面,等小青蛇二次出现,便将黑袍人躯壳远远搬开,使小青蛇迷了归路,找不到躯壳,道士则在另外一处,截获小青蛇。主意打定,儒生便趁黑袍人入定未醒之际,轻轻掩到他身后,那黑袍人果然没有觉察。正在这时,只听嗤的一声,黑袍人头顶上响了一声,冒出一点青光。先前那条小青蛇,从黑袍人的头顶现身出来,仍化道青光,向外飞去。小青蛇一走,儒生立即跳了出去,想将黑袍人的身躯抓起,藏到别处去。哪知儒生空有几百年的法力,用力一抓,那黑袍人却稳如磐石,一动不动,儒生不由吃了一惊。单臂再施劲力,黑袍人仍端坐在那里,丝毫未动。惹得儒生性起,气力运足,将两手插入黑袍人胁下,用尽平生之力往上一提,仍是蚍蜉撼柱一般,纹丝不动。儒生正打算用力,忽见洞口青光一闪,定睛一看,适才飞出去的小青蛇已飞了回来,道士跟在后面,已拔出了宝剑。儒生再次一惊,急忙迎上前去,想将那小青蛇擒住。那小青蛇见儒生扑来,并不避让,反带着青光迎上前来,飞至儒生丈许外,儒生已觉寒气逼人,他修练了几百年,竟也抵挡不住那股阴寒之气。心中方说不好,急忙运一口真气,将手一扬,把自己炼了几十年的一口宝剑化成一道白光飞出。只见宝剑和那小青蛇一碰,寒光四散,儒生猛可里只觉身子一阵酸软寒凉,登时一跤摔到,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儒生和道士先后醒来,发觉自己坐在石洞中的两张石椅上,不知是不是着了什么怪异的法术,身上虽无绳捆索绑,却不能动弹,那个生着四只胳膊的黑袍人正在自己眼前走来走去。他倒背手臂,一边踱步,一边似略有所思。两人醒来,那黑袍人看了看他们,叹了口气说道:‘我和你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你们为什么想趁我入定之时损我元神,害我性命?这些年我已算得上是极避世人,可世人为什么还是不肯放过我?难道我的生平还不够凄惨,难道我天生异相,这么难容于世上吗?’

“儒生是个极为聪慧的人,听黑袍人这么说,于是问道:‘你是什么人?我们之间,也许有什么误会。’

“黑袍人冷笑一声,说道:‘误会?未必吧?这些年来人人见我,无不想将我置于死地而后快,如果是误会,早也该解释得清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想杀掉我?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不能见容于世,更不明白为什么人人都想杀我——你见过这样的误会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