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求问 (第2/2页)
虽然夜晚的“8小时睡眠时间”可以用「问星」来代替睡眠,但这并不能推出白天的冥想练习可以抵消夜晚的睡眠时间这样的结论。没有人这样尝试过,晁天阙也不想成为随时会暴毙的先驱。所以安全起见,他还是在喝完酒之后躺回了床上。
这次他没有准备傻傻等到第二天早上头疼的时候再去用星辰之力缓解,而是在刚躺下的时候就已经用其消除了所有的酒意。
其实晁天阙还是挺享受那种醉醺醺的感觉的,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很多伪装会被卸下,很多在平时不敢表现或者不能表现出来的样子,会在酒精的作用下完全的抛却那些顾虑或者矜持,毫无保留的发泄出最原始情绪。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来有失体统,二来等酒醒之后这段经历必然会成为挥之不去的黑历史。
晁天阙对这两点完全赞同,所以他只在和关系非常铁的那几个人喝酒的时候,才会一醉方休。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晁天阙也并没有极端的直接在喝酒的时候就动用星辰之力,因为这样一来,这酒还不如不喝。
但喝完酒之后是可以的,因为毕竟喝酒会误事,如果能够既享受醉醺醺的感觉,又不会遭受到酒后的恶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的晁天阙心神沉入丹田,又来到了那片浩瀚的宇宙空间之中。
他看着仿佛亘古不变的那七颗巨大的星辰,突然间有些豪情万丈。
亘古不变?
我晁天阙今天就要让你们变一变!
他微微闭上眼睛,由意念带动自己的身体,再一次的,来到了那颗“天机”星的面前。
“刘前辈今天说,《天问》这个口诀,其实内容具体写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背诵它、诵读它时的感觉。呵,想想其实也是,这首长诗里面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与神话故事,如果不是在我原先的那个世界里接触过这些东西,怎么可能能读懂内容呢?大禹治水、后羿射日,这些如果都没有提到过的话,又怎么能完全理解《天问》呢?
“所以其实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属于我原来世界的《天问》怎么会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其他世界呢?甚至以刘前辈的说法,里面的那些故事甚至没有出现在那些世界中,哪怕是换一种形式。他们甚至都从来没有想过去探究一下里面那些对于他们来讲晦涩难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内涵。这样的情况,难道真的只用一句所谓的‘上帝的玩笑’就可以解释吗?
“算了,目前来说,想这些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相通的,当下的重点也不是这个。咳咳,刘前辈是怎么说的来着,哦,对,是要在心中背诵《天问》的内容,甚至要从内心深处就认为这篇长诗是自己写的。嗯……也就是代入感了,对,代入感……要在背诵的时候,找到那种向天而问的感觉,每一个问句,都要找到独有的态度……也许是疑问,也许是反问,也许是质问……
“然后,用那根连接星云气旋和意念精神的丝线,去传导那些疑问反问和质问的感觉,让自己的星辰气旋,在这些不同变化的情绪之中,不断地改变自己旋转的速度、力度、逸散半径等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旋转节奏……
“这样一来,保持周期的稳定,逐渐将节奏稳定循环下来,就等于成功了!”
晁天阙回忆完这些刘正风告诉自己的内容,然后感知着自己的星云气旋,用自己一整天的努力成效,深吸一口气,首先完成空冥状态下精神意念和星云气旋之间的拉丝!
这一步,通过一整天的废寝忘食的训练,晁天阙已经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了。
残存着最后一丝近乎于潜意识的意识,晁天阙的精神在不可名状的识海之中缓缓游荡,仿佛一个在乡野之间缓缓游荡的孤魂野鬼。
而这个“孤魂野鬼”,在某一时刻,突然开口说话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天问》中的句子随着那缥缥缈缈的“孤魂”张开的嘴而缓缓响起,仿佛带起了一点点不同的魔力,给这片识海带来了隐藏在暗流之中的某些不可察觉的变化。
但是由于那背书的声音太过呆板,暗流之中的变化终究是消弭在了无尽的意识海浪之中,没有浮出水面,掀起波澜。
一遍《天问》很快背完了,什么事情、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但第二遍紧跟第一遍的结尾,立刻也响了起来。
此时晁天阙的状态非常地奇特。首先他本身就在一个不知是真实还是意识构建的浩瀚星图之中,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再次操纵心神沉入丹田进入了有一层的意识空间里。倘若说「问星」场景真的只是个人的意识空间的话,那此时晁天阙的行为就是进入了意识空间里的意识空间——说白了,可以直接理解为梦中梦。而在这场“梦中梦”之中,他又让自己的意识自由地遨游意识天地,只留一条“丝线”给梦中梦的丹田,这无异于要给自己加上第三层“梦境”了!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想要保留住自己残存的意识来去尽可能准确地体会《天问》中的心态和情感,同时还要再演绎出来,这实在是有些难于上青天了。
但晁天阙从来就是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就算是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已经尝试过万千手段证明了这件事情的不可能,否则也绝不相信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发声。
哪怕此时他还只是一个意识空间内的“孤魂野鬼”,他的潜意识也严格地贯彻落实主人的精神。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天问》一遍又一遍的响起,一遍又一遍,仿佛没有念完的时候。
但是如果有人能在这里出现,就会发觉,在不知不觉间,读诗的声音越来越抑扬顿挫。
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