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笑傲在大明 > 第32章 宁夏

第32章 宁夏 (第1/2页)

将众人安排下去后,林平之开始仔细查阅今日张三交上来的一摞文档卷宗。不得不说,大明基层人员的工作态度还是基本端正的,虽然宁夏府卫所破败多年,但是这些基层的锦衣卫还是尽可能的去本分办差,这些卷宗对林平之来说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起码对宁夏府的基本状况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要说宁夏这个地方,就一个字——乱,而且不是一般的乱。大明幅员辽阔,不是没有乱的地方,但是没一个地方和宁夏能比。其他地方或者是内乱,比如西南的土司势力和黑苗势力,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的黔国公开衙建府,沐国公府永镇云南了。再有就是外乱,比如辽东一带,一向受女真土蛮的侵扰,所以才会有宪宗皇帝的成化犁庭扫穴盛举。

但是宁夏则不同,他内乱不次于西南,而外乱更胜于辽东。

百年前,本朝太祖皇帝席卷天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大明。自此开始大明百年来主要防御的是北元分裂出来的瓦剌部落和鞑靼部落,这两股势力时常南下侵扰大明边境,所以沿长城一线大明设置了九边重镇。这些重镇还在各自的防区内的前线地带建立起了一个以边墙,墩台,城堡等组合而成的一个防御体系。除了日常的巡逻和驻军外,这些墩台还驻守有“墩军”并配以“夜不收”。作为沿边情报网的支撑点和连线,墩台除了驻有墩军,同样也屯扎夜不收,墩军与夜不收的人数配比通常是5:1,二者相互保结,共同侦报边情。

这两种兵种,大约成立在大明正统年间的辽东,后来九边重镇都有仿效设立。尤其是宁夏镇(银川),由于其孤悬河外,属边防要冲,所以,不但摆有边墙,更有众多的墩台(烽火台),于是,这两个军种也设立了起来!

“夜不收”这个职务是专门在夜间工作或者活动的。在大明北境九边重镇里,这些“夜不收”都是相当重要的。是明军中一个专司哨探、塘报的兵种,因其经常彻夜在外探报,夜里也不收队回营,故唤作“夜不收”。

其实设立这两个兵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正统后期,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实力减退,“边备废弛,声灵不振”;反观虏寇诸部却是“多雄杰姿,恃其强暴,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虏寇的猖獗,使得宁夏边防压力大增,于是只有砌边墙,修墩台作为防御补充。现在宁夏的边墙究竟有多少道?修了几次?如今是难以说清楚了。至于说屯堡和墩台(烽堠)就更多了,据林平之查阅的资料统计,宁夏全境共修建屯堡90个,墩台485个。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墩台都是有兵卒驻守的,他们就叫“墩军”。每一座墩台墩军和“夜不收”的配比是5:2,所以一般墩台驻守的是七个人。墩军驻守墩台上,“夜不收”则是巡视活动。

自土木之变后,鞑靼骑兵每年都有无数次小股骑兵袭扰,让大明头疼不已,而宁夏则是首当其冲,由此可见宁夏外患之强

本来外患已经让宁夏动荡不安,但是和内患一比,似乎外患又不算什么了。

宁夏当陕右,西北三边一重镇也。远在河外,本古戎夷之地,历来叛服不常。《宣德宁夏志》“风俗”云:“其土居人,性勇,锐于战斗,善畜牧,然甚崇敬释氏,重巫觋。《金史·夏国赞》亦曰:‘民俗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今之居此土,有仕宦者、征戍者,有谪戍者,齐、楚、吴、越、秦、晋之人皆有之,

是故风俗不纯,难以一而言也”。“笃信禨鬼,尚诅咒。(《宋史·夏国传》)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金史·夏国赞》)杂五方,尚诗书,攻词翰。(旧志)重耕牧,闲礼义(新志)。

所谓“笃信禨鬼,尚诅咒”,描述的是宋代西夏党项族的风俗。所谓“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则反映了西夏国民强悍粗犷的特殊民族性格。所谓“杂五方,尚诗书,攻词翰”,五方的意思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杂五方”指来自各地的移民。《宣德宁夏志》引用宋熙宁间(宋朝1068年—1077年间)常山侯宋敏求撰写的《长安县志》的话说:“五方错杂,风俗不纯,亦犹是矣。”,因此“杂五方”是形容宁夏的移民社会。表明宁夏当时在中原文化的浸染下,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在明代地方政府的倡导下,民众逐渐崇尚文教的社会潮流。“至我圣朝,习俗通五方,而尤崇尚节义,宜多贡士名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