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对战裘千仞 (第2/2页)
百姓渴望平静的生活。
今天江辰待在宫中无聊,于是微服私访。
要说微服私访,乾隆最喜欢做的事情。
带着蓉儿,两人走在街上。
来到一个面摊,要了两碗面,两人吧唧吧唧吃起来。
这个面摊卖的面还是很不错的。
吃了个三分饱就离开了。
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进京赶考的学子。
有的学子已经一把年纪了还在考。
宋朝科举,起初是一年举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1065年),定为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到太宗时录取名额大增。
过去“工商杂类”出身的士人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宋朝冲破了这种限制,不讲门第出身,工商杂类自可应试。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应试。只要有奇才异行便可录取。科举应试者范围的扩大,无疑对选才的质量是有好处的。
唐朝科举考试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合格才能任官。宋朝时,则一经考试录取,立即授官,简化了录用程序。因此,更能吸引士人孜孜苦读,以求闻达。
宋朝为了禁止谢恩于私门,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下令,禁止考生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以防考官考生结成政治集团,互相标榜,有碍于中央集权。乾德六年(968年),殿试成为定式,沿袭不改。这样一来,宋朝的考试制度就由两级制增为三级制,即州试、省试、殿试。
唐朝的主考官是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或礼部侍郎。宋朝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届届各异;还设有“权知贡举”即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这样,就限制了主考官的权力,以保证科举考试比较公正地录取人才。
北宋前期采用苏轼派的诸天武侠:张家口说书,黄蓉打赏(失去重力)快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