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暖阁议事 (第2/2页)
赵平不由得赞叹道:“朝堂杀贼名尤在,万古堪称大丈夫,传令在忠魂阁为伍校尉建嗣,待寻日子,我同众位一起祭拜伍校尉!”
“主公英明!”
众人忙异口同声的说道。
待众人感慨一番之后,沮授方才出言道:“主公!我军既占领了晋阳,再以朔方作为治所就有些不方便了,依某的意思,当将我军治所迁移至晋阳!”
辛毗也出言道:“主公!某也是这个意思!”
赵平朝着陈宫问道:“先前降卒可都开赴朔方校场整顿了?”
陈宫忙道:“回主公!除了张郃将军和麹义将军的冀州军还在路上之外,其余的皆有以抵达朔方校场!”
赵平琢磨了一下而后说道:“加快整训速度,而后将这些士卒全部编入第三军团,包括张郃和麹义手里的军队,如此一来第三军团人数就能达到八万,打明年雪一融化,就命第三军团沿先前朔方至雁门的官道,先修一条直通晋阳的官道,待官道修好,我军再将治所迁移至晋阳也不迟。”
辛评出言道:“主公如今贵为赵公,依某的意思应在晋阳重选一处龙兴之地修建公爵府!”
赵平手头掌控着朔方商会,并不缺钱,别说修建公爵府,就是建个行宫,也能建出来,但是想想没有必要,因此便道:“眼下天下未定,岂可贪图安逸,新建公爵府就不用了,将原本的晋阳州牧府修缮一下就行!”
众人见此也没有再说什么,毕竟赵平说得也没有错,赵平又道:“就算董卓再是荒淫无道,我们也不宜在冬季出兵讨伐,姑且过完这个年再说吧!而且即便是出兵,也不大可能向这次一样大动干戈,毕竟我军也要考虑军粮消耗问题!”
沮授出言道:“主公!先前太原大部分世家随袁隗迁走,我军所获田产房产以及粮草物资不计其数,下官询问主公田产是否按照朔方的政策发放给百姓耕种!”
赵平想了一下说道:“可知这些田产占据并州田地的几成?”
沮授忙回道:“主公!我部并未对太原、西河乃至常山清丈田地,因此所占几成,并不清楚,主公的意思是对这三地清丈田地?”
赵平并没有回答,而是转头朝陈宫问道:“公台!近来可有剿匪文书?”
陈宫忙从怀里拿出一份竹简,而后说道:“主公!吕布将军来报说已剿灭西河郡内二十一处匪患,所得赃物以及收降的人员已经在押解的路上,但由于天降大雪,因此暂时停止了清缴活动。张辽将军也来报说剿灭境内十六处匪患,缴获的物资及俘虏也在来的路上!”
赵平接过两份竹简大致看了一下,不由得笑道:“想不到,这些土匪可真富有啊?所得粮草物资够我军消耗一年有余。真恨不得把这天下所有的匪患都给清缴了!不过这些缴获的赃物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这样拿出一部分向朔方商会购买粮食、过冬的绵衣、以及蜂窝煤,发放给百姓,等开春之后,每人再先前的政策发放鸡苗,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实际上,朔方商会由赵平掌控,所以这钱有一部分都是左守倒右手,进入了赵平的个人腰包。
贾诩不清楚这里面的道道,因此当即对赵平大加赞扬,毕竟对比起董卓的残暴而言,贾诩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爱民的主公。
待众人静下来,赵平方才说道:“清丈田地的前提是境内匪患被剿灭,眼下常山、太原、西河三地,匪患尚未肃清,已草拟我军掌控的田地先租给百姓种,暂不发放,不过有件事倒是可以进行下去,那就是清查这三地的户口,给所有人都先编上户籍,但先不收人头税,让三地的百姓也过一个安稳的年!”
赵平又道:“此外将朔方书院的学生以及先前参与田改的官员分成三批分别到这三地当充当县衙官吏,让他们没事的时候多去各村给我实地考察,一直待在书院读死书是不行的。再者就是那些原本投效而来的官员,德才兼备者可以不论出身破格提拔,若有为官不仁者,若是弃暗投明,那就给他们一个机会,若是拒不悔改,依旧我行我素,通知三地太守,该免职的免职,论罪的论罪,绝不姑息!”
沮授忽然问道:“主公!某有一事不解,有些人有才但却无德,而有些人有德但却无才,敢问主公该如何选择,招贤馆就有很多这样的人。”
赵平想了一下而后说道:“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选拔官员,道德品性是根本,而才能是由根本所发展产的枝末。因此德,就像树根,才,就像树的枝叶,树根不牢固,枝叶是不会茂盛和长久的。”
在场的几人都沉默不语,开始琢磨赵平说的这句话。
赵平又道:“太史令司马迁曾说过: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这世上最不缺才华横溢的人,但是他们却将他们的才华用在了谋取私利上面,一旦他们为官一方,那对国家对百姓造成的损害难以估计,而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当官可能不会有什么大功绩,但是也不会做什么对百姓有损害的事情,因此选拔官员,德行第一,才学第二!”
见众人没有回话,赵平又道:“当然凡是无绝对,实际上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也不是不能用,但他们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那是随便挥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不好,随时有可能会反伤了自己,所以能不能把他们用好,不在于选官的制度,而在于握剑的人。”
赵平说得话很浅显,众人都是饱学之士,自然很容易就揣摩透赵平话语之中暗含的为君之道。
陈宫、贾诩等人都是佩服不已,毕竟他们当中,谁也没有教过赵平为君之道,而赵平今日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也表明,他们所的选择是对的,他们追随的将是一名英主。
恰在此时,高顺从外边走了进来,而后递给赵平一封帛书,赵平打开一看,不由得眉头紧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