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第2/2页)
很快,‘恩荣宴’在皇宫大殿里如期举行。一番杯盏交接,皇帝陛下亲临,举杯共饮。诸君同欢过后,各自回家。
封官任命的圣旨,在‘恩荣宴’后,陆陆续续到了诸君手中。
何楚被授职为翰林院正六品侍读。说起来能有这个官职,也该感谢福安郡主的娘亲,那位公主殿下。
按照常理来说,何楚是状元之才,本该是授职为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可他年龄毕竟只有十五,在官场也是忌讳年纪太小的。如果授职翰林院,只会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现在初次授职,官升两品。除了有他自身才华横溢的缘故,更多的还是有这位岳母大人在。无人敢说他的年龄太小,压制不住官位。
授职离正式走马上任,还有两个多月的返乡祭祖时间。
他家岳母大人,也就是那位公主殿下早早地就给他家准备好了车马以及随行人员。
何楚向来不在意这些,既然有人帮着准备了,那他就只用带上何大林和老刘氏,轻装上阵。这还轻松许多。
其实,他是不准备带着他爹娘一起回去的。爹娘岁数大了,路程又远,万一出点儿意外,可怎么得了。
只是何大林和老刘氏,两人都说这祭祖的大事情。莫要说他们身体尚且安好,便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抬也得抬回去。
何楚也是拿他爹娘没办法。眼看着公主殿下把返乡事宜,都安排妥当了,也就任由爹娘一起回去。
途中,何大林和老刘氏,被随行的奴仆们照料得非常好。何楚倒也不用再担心爹娘的身体会状况。
一路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小桃村。
有马前卒们提前马不停蹄地赶到小桃村通知村里人,还有处理何家院落的相关事宜。
所以当何楚他们抵达小桃村村口时,就听见了鞭炮齐鸣的声音。在族里的祠堂前,举行了入祠仪式。进入祠堂上香后,老刘氏便在等候在祠堂外面的奴仆们,伺候着回到何家大院——马前卒们带着钱,从何家四个哥哥手里,买回了何家分出去的四小院子。按照何楚给的图样,重新打通重建的何家大院。
何楚和何大林,被请着落坐在祠堂偏厅的上首。何楚看着坐在下方左右两侧的族老,还有站在族老们身后的众多族亲。严肃着脸,“我何楚得蒙陛下厚爱,有了官身。如今,回乡祭祖,有心帮扶族里后进之士。”
略略看着下方所有人,各自带上了不同程度的喜色。又继续开口,“这次回来,我带回了两位老夫子,和数十箱科举书籍。正准备给村里重修村塾,希望族中能有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以后可以功于社稷,利于百姓。”
族老们都连连欣喜应声,又对着诸多后生严词劝诫。一群人在下方议论不休,何楚闭着眼睛且随他们去说个没完。
他又不是想要一个一言堂,总得都参与进来,接下来几年,才能更好地实行他的计划。
等说了整整两个时辰,下方众人才有个定论。由下方左手边,坐在第一位的族老出声,“这建学堂,是大好事。咱们何家也有出头之日了。只是若是建立村塾,岂不是便宜了刘家。虽说刘家,是楚哥儿你娘的娘家,可也没有便宜了他整个刘姓族人的道理。”
何楚听明白了族人们的意思——可以把刘姓族人里面,同老刘氏同一脉的刘氏亲人,收入即将要建立的学堂里。其他刘家人,哪个都别想有这好事儿。
何楚倒是对此表示无所谓。这村子里,剩下的这些人,就没有哪个人是他必须得负责到底的。如果族老们能够解决这问题,他可以同意这次建学,不建村塾,改建族学。
“族老所言,楚,并无意见。只是刘家里正那里,得由族老们去游说。不管怎么说,咱们何家也是后来人。受到了刘家颇多照顾。”
族老们听了马上喜笑颜开,互相间对视一眼,都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