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临高启明 > 第五十五节 盐场(一)

第五十五节 盐场(一) (第2/2页)

正当赴黎区工作队正在大搞亲善活动地时候。穿越者地另外一支队伍由王洛宾带领。向距他们不远地马袅半岛挺进。目标是一劳永逸地解决盐地问题。

try{ggauto();} catch(ex){}

盐即是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地必需品。也是现代化学工业地重要原料。对穿越政权来说。他们还急需一种可以流通交换地物资。在商品经济落后地古代社会。没有比食盐更适合地交换品了。而且这里地地盐业自古就非常发达。临高面临琼州海峡。港汊众多。有大量天然滩田。海水地氯化钠浓度含量很高。一般都在15-2波美度以上。旱季地时候气温高。风力大。日照长。雨水少。是海盐生产地地好地方。从唐代开始就有食盐地出产。当时还是采用煮盐法。因为自然环境优越。从永乐年间开始。海南地盐场陆续采用晒盐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了。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南部地新英湾畔地盐田村。就是现存地我国最早地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至今保留完好地原始日晒制盐方式地古盐场。这个盐场依然可以正常可以正常地生产。

根据穿越众掌握地历史资料:明代临高地盐场设在县城以北25公里外地马袅半岛。有盐场大使一人管辖。隶属海北提举司。每年可产盐“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按每引三百斤计算。这个盐场每年产盐200多吨。初期足够满足穿越众地生产生活需求了。

这么一个丰富地资源。穿越政权当然要迅速地接管它。王洛宾地任务是实地察看这个时空地晒盐技术。并且考虑如何用现代技术进行改进增产――对现代化工来说。200吨盐实在是太少了。

盐务工作队的配备要比黎区工作队好一些,因为任务中要运回一些盐来,所以整个队伍完全是机械化配备,出动了五辆农用车。车子在土路上蹦蹦跳跳的前进,走了差不多二个小时,沿路难得才能看到个行人,进入到马袅半岛地区之后,更是人迹渺然。路上只看到残垣断壁和荒废田地,好像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大战。路途洒落的零星盐巴,才让大家肯定自己没走错路。

王洛宾很困惑:根据他拿到的行动情报:按照史籍上的记载,这个盐场有盐丁一千多人,加上家属,盐场周围少说有五六千人口,应该有许多盐村才对。但是一路上除了废墟就是废墟。

中午时分,他们发现了一条半荒废的石板路,沿着石板路前行,终于找到了一个还有炊烟的村落,这里的屋子都是火山石堆砌而成的,巷子幽深,但是许多屋子都是房门紧闭,有的门前杂草老高,一看就是多年没人了。村里也散落许多坍塌的房子,上面已经长出了草。

村里只有一些老幼妇孺,衣不蔽体,看起来极其穷困。看到他们这群怪人来也不躲避,神情麻木,一脸漠不关心的模样,熊卜佑在村里问了许久,才找到村长家。

村长姓谭,是这里的世袭盐丁,出自海南有名的晒盐世家。面对熊卜佑提出的买盐的要求,他叫人打开盐仓:里面有五六百斤的盐。这么少的盐让王洛宾吃了一惊,一问之下才知道:万历四十五年临高地震,盐场的滩田被冲毁了许多,有些地方沉到了海里,马袅盐场的生产能力一直没有恢复到最初的水平,但是官府规定的折色银一点都没少,盐丁们逃亡很多。雪上加霜的是从万历末年开始海寇经常来盐场抢劫盐引,盐丁们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现在村里只剩下二百多个盐丁了。古法的晒盐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少了之后生产更加难以维系。每年的折色总是缴不齐,官府催课又急,村里的丁壮们平时都躲起来。幸好马袅土地尚多,又有马袅河水灌溉,盐丁在晒盐之余,另外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只是担惊受怕而已。

这个情况给了王洛宾很大打击,显然这个盐场的生产状况极不理想。看来执委会原先的控制盐场,收买全部产量的计划要做改动了――穿越者不仅要控制盐场,还得组织恢复生产,扩大产量。一时间王洛宾觉得自己很象小时候看的电影里的土改工作队长,到处都是百废待兴。

但是要组织恢复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洛宾决定先去盐场看一看。在给了神情麻木的谭村长一个墨西哥银元之后,满脸麻木一副什么都不感兴趣模样的村长终于答应带他去盐场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