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之,赵翼 (第1/2页)
书接上回。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说,我一直有个疑惑,每个朝代都有史官,多负责前朝历史的编著,那为什么不直接书写当朝史呢?更真实。
他说,当朝也在记录,例如皇帝起居注,详细记载当朝皇帝的日常生活言行。但是呢,历史总会被后朝“编修”,这点是不以当朝意志为转移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个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人们研究和撰写历史总是从现实处境出发,为当前社会服务。我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后朝为什么热衷于修前朝史呢?一是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二是需要用史实证明,改朝换代是光明取代了黑暗,是拯救人民于水火,是历史的进步。
我问,起居注会不会记录性生活?
他说,肯定会。万历皇帝在“国本之争”时,不是想赖账嘛,不认宫女生下的朱常洛,太后就拿出了起居注,上面清楚记录着万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临幸了什么人。
我说,你一说盛世修书,我就想起judy搞的那套《永乐大典》,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他问,judy?
我说,网友给朱棣起的英文名,类似的还有汉文帝wendy、汉武帝woody、朱熹juicy。
他说,朱棣搞的《永乐大典》没有乾隆搞的《四库全书》大,《永乐大典》不到4亿字,而《四库全书》有8亿字。
我问,《四库全书》怎么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说,也获奖了,获的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永乐大典》是类书,即搜索引擎,想找什么知识,直接输入就可以出来结果;《四库全书》则是丛书,是教材集合。
我问,哪套更有学术高度?
他说,《永乐大典》。
我问,为什么?
他说,第一、用途不同。《永乐大典》是资料库,《四库全书》是洗脑工具。第二、政审标准不同。朱棣仿佛是成熟稳健的大叔,阈值很高,没啥雷区,除了靖难,基本什么都能谈。而乾隆呢?有点类似青春期的少女,阈值低、雷区多、玻璃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很多经典都改的面目全非。有人甚至说乾隆修《四库全书》在历史上是可以类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级别的学术灾难。
我问,这类书,都是怎么修正的?
他说,第一、搜集全国民间藏书。第二、对藏书进行分级处理。《永乐大典》更多是对学术价值进行分级,一旦采用就最大化的尊重原著。而《四库全书》呢,在学术价值分级的前提下,还进行政审分级。
我问,政审分几个级别?
他说,类似今天的网络平台:回答建议修改、该回答已删除、该人已被封号、拘留15天。
我说,等于对学术著作进行了一次集体脱敏,不合格的全烧了,合格的编进《四库全书》。
他说,基本就这么个意思。举个例子,岳飞宋版《满江红》原句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到《四库全书》变成了“壮士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匈奴在清朝是禁词。
我说,我突然理顺了,岳飞是抗金英雄,金是清的先人。
他说,对的。
我说,搞历史研究的,若是以《四库全书》为史学依据,不是掉坑里了吗?
他说,研究历史的学者都遵循一个原则:只要能找到原来的版本,就尽量避免选用《四库全书》本。尤其是一些特殊朝代,例如南北朝、元朝,有些人名与地名都被大量的篡改过。
我问,原版《四库全书》现收藏在哪?
他说,台湾有,甘肃有,浙江有,不过最经典的部分在国家图书馆,是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外三宝是《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
我问,什么书会在《四库全书》的c位?
他说,经史子集,排c位的自然是经,如《周易》《论语》。
我问,古代作家有没有鄙视链?
他说,有。第一梯队是经学家,如郑玄、孔颖达、陆德明;第二梯队是史学家,如司马迁、司马光、李焘;第三梯队是文学家,如冯梦龙、凌濛初、蒲松龄。乾隆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叫赵翼,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坦承,自己写不了经学高论,所以只能去考据历史,若是历史也写不好?那只能写小说了。
我说,那大作家曹雪芹也属于被鄙视系列。曹雪芹是满人还是汉人?
他说,曹雪芹祖上是汉人,后来先成了旗人又成了满人,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地区生活了一百多年,算比较纯粹的满人了。《红楼梦》是典型的满汉交融,到处都有带有满族元素的俗语、礼俗、服饰、祭祀等生活元素,尤其是代表满族精神文化的萨满信仰。
我说,你一说满汉交融,我立刻想到了满汉全席,“满汉”也是满族与汉族的意思?
他说,对的!
我说,曹雪芹,一个满人能写文言文,不得了。
他说,曹雪芹写的已经是半白话文了。白话文的普及与蛮夷入关有直接关系。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蒙古人推动了普及白话文的进程,中国开始兴起白话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应运而生。满清入关后,满族人也不喜欢文言文,中国的文字进一步白话化。民国的白话文运动则掀起了用白话推翻文言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语言和文字全部被今天的白话文系统取代。
我说,我去北京玩耍时,找了个胡同串子做向导,他给我解释了两个名词,一是胡同,二是享清福,都与清军入关有关系。
他说,胡同这个不是,它是蒙语谐音,所以胡同这个词应该是从元朝开始的。享清福的确与清军入关有关系,意思是八旗子弟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国家养着,但是,也不是白吃白喝,若有战,八旗子弟必须首当其冲。
我问,养这么多达官贵人,为什么清朝没有亲王叛乱?
他说,清朝不仅没有亲王叛乱,还没有太监干政。一个朝代最容易吸取的教训是上一朝代刚刚犯过的。宋朝看到五代十国崇尚武力、轻视文人,导致政权更迭频繁,于是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战略。明朝有什么问题?藩王威胁中央、太监一手遮天,因此清朝着重在这两方面进行矫正。清朝的贵族虽然也是世袭的,但是一代代的降级,权限在不断缩水。另外,皇室贵族都被圈在京城,若想出京必须申请报备。针对太监则有明文禁令,太监干政,杀无赦!
我问,清朝到乾隆,算不算到了抛物线的最高点?
他说,差不多。除去清初政权未稳的时期,清朝正经统治了250年,这期间慈禧把持了50年。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大清,五分之一的时间,在末路里挣扎。你知道鸦片战争离乾隆多远吗?他死后40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清朝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说,一说乾隆,我就想起那句“皇上,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他说,《还珠格格》把乾隆娱乐化了。
我说,乾隆若活在今天,肯定是个美食博主。天南海北,只要去旅游景点,若是一个小吃没能与乾隆挂上钩,说明不正宗、不地道、不悠久。我们临沂有个名吃叫糁,名字怎么来的?据说乾隆一尝,感觉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粥,赶紧问了一句:这是啥?官员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乾隆听成了“s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种肉粥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有的店招牌上还写着:乾隆爷爱喝的粥。他说,乾隆时期要评选美食家,他不如“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袁枚不仅是大诗人、大散文家,还有中国古代“食圣”之誉。人家不仅仅喜欢吃,还喜欢研究食材和烹饪,他写的《随园食单》一书,在烹饪领域的地位堪比《本草纲目》之于中医,代表了中国传统食学发展的最高水准,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
我问,乾隆下一次江南要多久?
他说,那时的车马很慢,这么溜达一圈,怎么也要小半年。
我问,他下了几次江南?
他说,康熙和乾隆都下过6次,雍正下过0次。
我说,看来雍正是个宅男。
他说,这样的奢侈游耗资巨大,康熙留给雍正的钱不允许他随意豪华出游,而且雍正屁股坐得不够稳,不敢出去玩耍。康熙首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乾隆首次南下是在乾隆十六年,政权都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局面已经稳定了。而雍正一共在位才13年。
我问,雍正天天忙啥?
他说,搞钱。康熙被吹捧成千古一帝,成绩看起来也可以:平三藩、退沙俄、收台湾、征噶尔丹。可实际上,康熙开支非常大,收入却不多,雍正上位时,国库里只有八百万两银子,遇到灾年连赈灾银都拿不出来。
我说,原来台湾是康熙收复的。
他说,收复失地、开拓疆域都属于最耀眼的政绩光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