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鸡毛蒜皮的农门生活 > 第四十六章 最好是打出翔来

第四十六章 最好是打出翔来 (第2/2页)

看着韩正旺和乔氏几人都用疼惜悲怜的目光看着自己,她一阵别扭,其实她并不是很想把自己塑造成没人疼没人要的小可怜形象的。

但是显然,他们误会了,以为自己现在寄人篱下,很敏感这个话题。

事已至此,小渠也不好再说什么,笑嘻嘻的晃了晃杏儿的手:“还是大姐疼我。”

乔氏看了下天色,催促道:“好了,咱们快走吧,看路上能不能搭到牛车。”

乔氏一手挎了个篮子,一手牵着小渠,杏儿也带上了她装手帕荷包的小包袱,母女三个刚出了东厢,就遇到了钱氏和韩玲儿母女,显然也是一同去镇上采买东西的。

两家自然就相伴而行,路过门灶房,小渠没见到五叔,只看到房间里堆着一堆码的好好的石砖,可能也是用来搭灶台的。

“五叔人呢?”

杏儿也觉得好奇,大家都在支锅,咋不见韩正存的人呢?

玲儿接了话:“五叔搬好砖就去镇上了,他说去买锅来着。”

小渠觉得原主这个五叔还挺自强自立的,虽然没有媳妇,这分了家,做起事情也是有条有理的。

她出了韩家大门,回头再望望上房那里垂头丧气,一脸灰败的韩正发,不由自主的叹了一口气,这人还真是不能比人,不然就得气死人。

他一个大男人,不想着去搭灶支锅买东西把日子过起来,一早上都耗在上房,也不知道那脑子里都是咋想的。

小渠不想为这个便宜老爹分心,随他去吧,反正她也管不了那么多。

一行人刚走到村口,就见到了驾着牛车等在大柳树旁的韩六重。

乔氏率先询问:“六重啊,你在这里做啥?是等啥人啊?”

现在太阳还没升起来,正是凉快的时候,村里去镇上赶集的人还是很多的。

人来人往的村口,韩六重和牛车一直停在原地,显得很扎眼。

韩六重见到乔氏钱氏和几个小堂妹非常热情的招呼道:“啊,二婶,四婶,妹子们,我爹说你们分了家,今天支锅另起灶,肯定得采买很多东西,就吩咐我早早在这里等你们。

那买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啥的回头我给你们再拉回来。”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今天就是要负责接送她们了。

乔氏连忙推辞:“这怎么好意思,六重啊,你把牛赶回去吧,咱们娘几个走几步路也就到了。”

见乔氏推辞,韩六重二话不说下来就把年纪最小的小渠给往牛车上抱。

小渠则是嘻嘻笑了,回头来招呼乔氏:“二伯娘,咱们就别客套见外了。这是大伯伯交代给六重哥哥的任务,要是完成不了,他回去肯定不好交差的。”

说着,小渠非常不见外的还拍了拍身旁的位置,示意大家都坐上来。

韩六重跟着附和:“对,渠儿妹子说的没错,二婶四婶,你们都快上来吧,天不早了,回来迟了该热了。”

乔氏本来有些抹不开面,可是人家小辈一个劲的劝说,加上小渠年纪小,考虑到小孩子可能也不想走路,她也就顺水推舟的应了。

心里却想着,以前因为吴氏的原因,两家走动的不多。

现在他们韩家已经分家了,正是困难的时候,人家竟然能够事事想着她们,还挺让人感动的,以后他们得跟韩崇义父子这一房多走动一点才行。

有了牛车,一行人也就很快到了镇上。

韩六重把牛车停在了镇子外面路口的茶棚,这里有专门给人看管车马的帮汉,看半天需要缴纳两文钱。

乔氏本来打算掏钱的,可是被韩六重利落的给抢了先,更是觉得过意不去,心里暗暗打算,回头得让韩正旺送点东西到韩崇义家里去感谢人家。

进了镇子里,乔氏带着大家首先去了她们经常卖绣活的一家小绣房铺里。

为什么说“小呢”?因为这是小渠去过“洪记布庄”的原因,两下比较起来,这个绣铺真是算是规模小。

小渠特意抬头看了下这间铺子的招牌,上面写着“田记绣铺”。

三间门面里挂着不少成衣和各种绣活,比如屏风面,被面枕巾、绣帕荷包之类的东西。

柜台里坐着个打扮利落的中年妇人,长相不是多艳丽,却收拾的非常干净整洁,让人看了挺舒服的。

她见乔氏一行人进来了,显然是认识的样子,早早的跑出来热情的招呼上了:“哎呦,这不是大妹子嘛?你们可是有段时间没来了。”

“田夫人。”

乔氏带着钱氏和杏儿玲儿慌忙给这位田夫人见礼。

大家一番客套过后,杏儿就把带来的手帕荷包都放到了柜台上让田夫人过目。

田夫人翻开看了看,并且点了数量,满意的点了点头:“大妹子,你们家姑娘的手巧,这绣工也是没得说的,放心吧,还是老价钱。”

说着,田夫人从柜台的抽屉里数了七八十个铜板出来放到了乔氏手上:“你们有绣活出来,都只管拿来,我都收了。”

这些手帕荷包除去布料针线,收入也不见得有多少,但是也毕竟是一门进项,乔氏和杏儿还是非常高兴的忙应下了。

又说了两句话,大家就都出来了。

然后乔氏就带着大家先去了铁匠铺,同乔氏一人买了两口铁锅。

古代的铁器很贵,两口锅竟然要价将近一两银,虽然贵,但是也没有办法,总不能不用吧!

铁匠铺的掌柜也挺好说话,见她们一行除了韩六重外都是女眷,就让一个小伙计跟着韩六重一起把铁锅扛到了镇子口的牛车上去。

解决了锅的问题,乔氏牵着小渠杏儿和钱氏母女又去了杂货铺,买了油盐酱醋,碗筷盘子,倒是把带来的二两银子花了个七七八八,把乔氏心疼个不行。

路过朱屠户的猪肉摊子的时候,乔氏停了步子,她低头看了看小渠:“今天咱们支锅起灶,也不知道渠儿姥姥姥爷还来不来,割点肉回去吧。”

小渠疑惑:“二伯娘,我姥姥姥爷今天为啥还来啊?”

反正就昨天那种情况,刘婆子和几个媳妇指桑骂槐,又哭又闹的,把吴氏都气病了,按照常理来说,他们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再来了吧?

杏儿噗嗤一声笑了,拍了拍小渠的头说道:“温灶呗,分家乔迁,亲戚不都会来给温灶嘛?今天我姥爷家估计也会来人。”

所谓的温灶,就是农村里乔迁,或者分家分居,有些亲戚会带些礼物过来贺喜。

小渠这才了然,原来这本地还有这风俗,她还真不知道。

乔氏也不拖拉,利索的指挥着朱屠户割了一条子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称足有三斤多重。

乔氏虽然觉得肉疼,却也爽快的付了钱。

朱屠户是老韩家的老相识了,最近老韩家来买了两回肉,还都买的不少,难免好奇:“正旺家的,你家现在日子过好了啊,这隔三差五就买那老些肉,真是舍得。”

这朱屠户家与吴氏娘家住在一个巷子里,为了避免他回头见了吴家人乱说,乔氏也就说了实话:“哪里的事啊,家里现在分了家,今天温灶,所以就多买些肉,招待亲戚。”

朱屠户一听韩家分家了,就撇了下嘴,随口接了句:“早该这样做了,人多虽然热闹,可是矛盾也多,你们分开过,也都轻省点……”

说到一半,好像想到什么,话头一顿,朱屠户才看着乔氏意味深长的询问道:“我听说你们家老三媳妇跳井没的?那刘家还上门把你婆婆给修理了一顿?”

乔氏愕然了下,这事情传的那么快的?连这个朱屠户都知道了?

毕竟家丑不可外扬,乔氏只能是遮遮掩掩的答道:“这事情都是误会一场,今个儿我买这些肉,就是准备来招待刘家的亲家老爷太太的。”

乔氏说的含糊,朱屠户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就没再接话了。

乔氏左右看了看,这才又接着同朱屠户说话:“那个,朱大哥,我们家这点子事情,咋传的那么快,你在镇子上都听说了?”

朱屠户这才打了个“嗨”声,转而说道:“你们在村子里住不知道这些事情,你家婆婆怎么说都是吴大官人嫡亲的姑母,她挨了打,吴家人肯定有耳闻的。

昨个晚上有个吴家的本家后生去了吴大官人家里,说啥要请吴大官人出头,去给你婆婆讨回公道,不能让你婆婆白挨打了。

这事情是我家那口子听吴大官人的媳妇说的,所以我才有此一问嘛!”

乔氏和钱氏听了都是吃了一惊,尤其是小渠,这吴氏被刘家人收拾了她们觉得都是活该。

可是这梨花镇上的吴姓可是大姓,人丁兴旺,三教九流,有头有脸的人物也不少,一般人可惹不起。

要是真的有人牵头要去找刘家人算账,刘家人还真是会吃不了兜着走。毕竟刘老汉刘婆子都只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吴家要想找他们麻烦,那还不是信手拈来吗?

还不待乔氏继续发问,小渠就追问朱屠户:“大叔,那后来呢?吴家有没有啥动静呢?他们去刘家庄了嘛?”

朱屠户不认识这小女娃,见乔氏牵着她的手,只当是乔氏的闺女,就爽快的答了:“那哪能啊,吴大官人说了,人家闺女在韩家不明不白的就没了,去闹也是正常的。

这种事情毕竟是家务事,他们这些外姓人少掺和,就把人给打发了。”

小渠这才放下心来,这刘老汉一家对自己可是没得说的,她可不想他们有什么麻烦。

不过通过这件事情,小渠也看得出来,这个吴大官人同吴氏这个嫡亲的姑母似乎真的没啥走动和亲情在,也能从侧面说明吴大官人大概也是个通情达理正直的人。

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护短。

乔氏也松了一口气,又说了两句闲话,让朱屠户包了猪肉放到自己带来的篮子里,就才带着大家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