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太虚幻境 (第2/2页)
《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因此,“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曹雪芹特地在《红楼梦》开篇中写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其意在于用小说的形象来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终极的人生追问。
既然道是世界的本源,人当然也是从道的大而虚静之处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身体的各大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是由器官组成的,器官是由组织组成的,而组织又是由细胞组成的。然而,细胞也并不是人体的最小单位。细胞又可被分解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若继续追问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如此层层无尽的追问,那么最后必然会被分解到分子、原子、离子等等微粒上来。现代科学家对物质组成的探索从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夸克到达了中微子。然而中微子还不是最微小的物质,中微子还可以被无限地分解下去,一直被分解到中国哲学家描述的无极(道)的微妙世界。事实上也是能量的性质,无形无态,却又构成世界。当然,任何一层面上的物质都具有其构成的依据——理。这理我们无法解释,老子也无法说出,是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很多东西从宏观上看与微观上看并不一致,如道可道非常道道,霍金发现当物体超过某一临界点时,那他是我们平常的理是无法解释的。是以虚无定态。
人生的真谛
人的身和心都是从那个遥远而微妙的世界里来的。人的身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回到那个世界,而人的心却可以通过道德的自我实现回到原本的那个世界。所以,人生的真谛是以生求存!这个人生的真相有几个人能知道?又有几个人能证得?世间凡夫以身为“我”,智者以心为“我”,却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面对世人这样的迷失,曹雪芹点拨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各位看官,我母亲的的确确是用心在念佛,用行动诠释真爱,包容又谦逊,和蔼而慈祥。不像我爸爸那样,口念心不念,有事才相扰。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且会以命令的口吻祈请满天神佛惩奸除恶,以毋庸置疑的态度强行将佛菩萨的形象请出家门,这些都是在我从童年过度到少年的时期发生的。这也是后来我和爸爸走上对立的根本原因。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圣贤。爸爸已经偏离了当初学佛的初衷,不再是合格的佛弟子,我也开始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一切迹象都表明:我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的。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我就永无出头之日吗?
------题外话------
更正:《七子之歌》应该是第三十四章,打字输入有误。请各路大神多多包涵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