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莹电子书www.ibingtxt.cc

字:
关灯 护眼
冰莹电子书 > 硬核儿 > 第15章 祖孙情深

第15章 祖孙情深 (第1/2页)

还有十天,王加根就要从孝天县师范学校毕业了。

这段日子,所有的毕业班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陷入“无政府状态”。毕业考试过后,教师们都不怎么上课了,多半让学生自习。偶尔来到教室,也是东拉西扯,天南海北地“扯野棉花”。学生们想来就来,不想来就可以不来,躲在宿舍里睡大觉也没人管。

突然意识到在校的日子屈指可数,大家心里真不是滋味。无论平时对学校有什么意见,不管同学之间产生过什么矛盾,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都油然而生。从此之后,天各一方,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聚到一起?想到这一点,心理脆弱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少人都捧着精致的塑料封面笔记本,找老师和同学们留言。再就是照相。集体合影,相好的师生及同学合影,单个留影——让花园镇来的几个摄影师忙得不亦乐乎。

趁着这段混乱的日子,王加根回了一趟王李村。主要是告诉家人,他准备去河北他妈那儿过暑假。

听了儿子的暑期安排,王厚义半天没有吭声,明显有点儿不高兴。

“你就不能去潜江玩几天?”他嘟哝着提出异议,“你就不能去看看你爹爹婆婆、大伯大妈、三叔三姨、四叔四姨和堂弟妹们?不懂事的东西!江汉农场的那些人,才是你真正的亲人。”

从血缘关系来讲,王加根与“江汉农场的那些人”的确比较近。遗憾的是,他对那些人没什么感情,难得亲热起来。这也难怪,他基本上没有与那些人在一起生活过,来往的次数也极其有限。

他第一次去江汉农场,似乎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当父亲提出带他去江汉农场过年时,加根并不是很乐意。王厚义就哄他说,江汉农场要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街上跑着好多小包车;楼房有几十层高,仰面朝上望,帽子掉了都看不到楼顶。

出于好奇,他跟着他爸去了。

到那儿一看,才知道父亲是骗人的。那里的爷爷奶奶和四叔厚德一家子住在江汉农场一分场,其实也就是农村,只不过房子是公家修的,比较整齐而已。大伯厚仁一家子住在农场办的砖瓦厂,当地人称之为窑厂,与一分场差不多。只有三叔厚道一家子住在江汉农场总场。不过,总场也就相当于公社所在地。虽然党政机关和部门齐全,但最热闹的地方,只有卖蔬菜的集贸市场。几条尘土飞扬的街道上,行人稀稀拉拉,两旁是清一色的砖瓦房,连二层楼房都看不到。

被厚义骗过一次之后,加根再也不愿意去江汉农场了。因为那里不好玩——连白沙铺都不如。几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好,经常扯皮闹矛盾,没什么意思。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加根离不开奶奶。他不愿意让孤苦伶仃的奶奶一个人呆在王李村的家里。

加根的父母离婚时,他才一岁半,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的。虽说,家里挣工分的是王厚义,柴米油盐都是他弄回来的,但是,把生米煮成熟饭,把自留地里的蔬菜扯回来做成美味佳肴,则靠奶奶那双灵巧的手啊!

从记事时起,王加根就不喜欢他爸,对厚义没什么感情,既恨又怕。他们父子之间交流很少,不怎么讲话。白天,加根总是围着奶奶转,一刻也不肯离开;晚上,他固执地要和奶奶睡觉。

这种习惯一直维持到他小学毕业。

王厚义为此苦恼万分,想方设法讨好儿子。进山砍柴时,

把摘到的野山楂、野板栗塞给加根,把不知从哪儿弄到的钢珠子、玻璃球送给加根,示范着教他弹珠眼。有时,厚义半规劝、半强迫地把儿子弄到自己的卧房,但加根不是嫌他脚臭,就是嫌他打呼噜,或者以作业没写完为借口,不肯上床睡觉。好不容易被弄上床了,加根一会儿要解手,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说肚子饿了,一会儿叫身上痒,一会儿说有事要告诉奶奶,折腾得厚义把煤油灯点了又吹、吹了又点。最后,厚义实在是没有耐心了,就骂一句“小狗日的”,让他去奶奶的房间。

一旦躺在奶奶的怀抱里,加根就觉得特别安全。摸着奶奶身上松软的皮肤,听着奶奶均匀的鼻息和单调的儿歌,加根能够很安静地进入梦乡。

为了素珍和厚义破镜重圆,加根他奶作了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在王李村与白沙铺那六十多里的田间小路上,不知留下了老人家的多少脚印,洒下了老人家的多少汗水和泪水。

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骄阳似火,大雨倾盆,寒风凛冽,飞雪满天。奶奶总是风雨无阻地日夜兼程,在这条伤心的乡间小路上来来往往。有时孤身一人,有时还背着孙子加根,牵着孙女加枝。在厚义与素珍一次次你死我活的扭打中,奶奶总是双拳捣胸、呼天抢地,颠着缠过的小脚左拉右扯,不知无辜地挨过多少拳脚。

夜深人静,加根经常听到奶奶长吁短叹。那颤抖的、拖着长音的叹息声,时常萦绕在他耳畔。听来是多么悲苦,多么凄凉,多么辛酸,多么无奈啊!老人家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说她有一次去白沙铺,走在路上被一条老黄牛顶进了水塘。人落水后,就往水塘中央漂。她大声呼喊着“救命”,喊一声喝一口水,喊一声喝一口水,最后是别人用竹篙把她拉上岸的。

“怎么不让我淹死啊!淹死就一了百了啊!”

听着奶奶的哀号,加根的眼睛里总是旋转着泪水。

奶奶做饭的手艺在王李村数一数二。她的拿手好戏是做小麦粑。小麦粑贴锅蒸,挨锅的一面焦黄焦黄的,香味扑鼻。奶奶做的小麦粑又白又胖,村里的其他人家都比不上。加根一餐能吃两个,有时还带一个到学校,在同学们面前炫耀。奶奶炒菜的功夫也不赖。只是由于家里东西少,食油又金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日,摆在餐桌上的,都是自留地里的出产,难得吃上鱼肉之类的荤菜。吃猪油的机会也不多。炒菜时,用的是生产队分的植物油。品种虽多,但数量有限,实际上只能抹抹锅。有时干脆把蔬菜洗净塞进瓦罐里,放在灶膛里煨熟,撒上一点儿盐就吃。

逢到奶奶做饭的时候,加根就坐在土灶前帮忙烧火。奶奶教他许多厨房里的小常识和小窍门。比方,炒菜煮饭要讲究火功,什么时候烧,什么时候灭,什么时候用猛火,什么时候用文火。“大火煮粥,小火炖肉”。如果弄反了,味道就差了。“穷灶屋,富水缸”。要注意防火,每次烧完饭,应该把灶膛周围的柴草清理干净……由于奶奶的言传身教,加根七岁时就学会了做饭。烧火时的良好习惯,经常得到村里大人的表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