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每天都在种花 第21节 (第1/2页)
陈家蜜和克鲁克山站在一处高台上,满眼都是看不尽的绿色百合植株和百合底下纵横交错的轨道,不要说是温室了,哪怕是曾经实地去过客户公司走访的她,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厂房,更不要说云市那些依靠人工劳动的暖棚了。
“我的天!”她前倾靠在胸口的栏杆上,“这里真是太大,太先进了。”
拥有这处产业的亨特拉尔先生,简直就是个大地主。
“这些移动温床总数在两万个,分布在三个暖房里,每个暖房模仿百合其中一个阶段的生长环境,”克鲁克山详细地给陈家蜜介绍,“你看到的特制泥土全部是循环利用,每次百合采摘完,泥土就会重新蒸熏消毒重复使用,基本不需要大量补充。所有的温度光照水分全部由电脑控制,我们刚刚看到绿色的植株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两个月后它们一旦开始挂花,就会进入最后一个暖房。”
除了自己和克鲁克山,陈家蜜似乎没有看到一个人。
“现在不是工作时间,而且除了栽种和采摘,当中的步骤不需要人工干预。”克鲁克山想了想,“这三个暖房,一共雇佣了十五个人。”
陈家蜜吃惊,虽然知道自动化必定带来人力成本的节约,但她没料到会节约到这个地步。在一次初始的巨额投入之后,除了固定的基本支出,这几乎是在毫无后顾之忧地赚钱,甚至哪怕在面对将云市花农打击得无还击之力的极端低温面前,具备高端智能机械化流水线的暖房,也可以完全置身在这种气候风险之外。
陈家蜜情不自禁地问道:“那么产量呢?我知道产量一定很大,但我猜不出确切的数量。”
克鲁克山指了指身边一株刚刚从球茎阶段进入生长阶段的百合植株:“这个球茎比较大,到最后的挂花阶段,我估计可以长出六枝百合,每一个移动温床上会放置十个球茎。然后加上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光照和灌溉,这里的百合会比自然条件下生长快三倍。”
陈家蜜心算了一下,也就是说这一处基地每三个月就可以生产出一百万株百合,而据克鲁克山所说,这里的高品质百合一半销往英国,一半销往欧洲其他地方,以欧洲高昂的鲜花价格,可能最多一两年亨特拉尔公司就已经回本了,而其后的每一年利润都会高到咋舌。
可陈家蜜不懂,既然有非洲这么理想的种植基地,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实验性产业。对于商人来说,往往是应该在人工成本无法负担的情况下,才会去想根本的解决办法,但是非洲的人工低到连中国人都会觉得惊奇。
克鲁克山早已对答案成竹于胸,其实这就是他一直对陈家蜜所说的阿斯米尔式的鲜花模式:“詹姆斯肯定跟你说了,我们现在更看中非洲的花卉产地,那里土地和人工更便宜,又不具备复制的技术。但是荷兰是被上帝遗忘的国家,低海平面导致很多无法耕种的土地,如果我们不想办法种植,就一定会饿死。所以荷兰人永远不会放弃在最少的土地上获得最高产出的传统,也不会把产业全盘放在海外。”
这就跟中国人在盐碱地里种水稻一样,只是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想办法活下去。可是花不是粮食,陈家蜜始终认为这不是生活必需品,或者说中国和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花在中国还远远不到生活必需品的地步。
面对花这种美丽芬芳的植物,女人会更感性一点,初时的震惊过后,陈家蜜总觉得这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冰冷感。
“所以……”陈家蜜小心地斟酌字句,“这样种花会不会不太……自然?”
克鲁克山似乎有很多面,这一次他又表露出了陈家蜜从未见过的一面,他带着十足的精明告诉陈家蜜:“这不仅是花,这是生意。”
作者有话要说:男主是个生意人23333333
大地主,法国产红玫瑰,原名Francois Rabelais,就是写《巨人传》的文艺复兴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花译作大地主。好像是因为拉伯雷很喜欢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而酒庄主都是大地主?的确有这么一个叫做“大地主”的葡萄酒奖项,所以这文找资料真是找得一头雾水。
第23章 星象家
陈家蜜从小到大谈过很多东西,和陈爸谈思想觉悟,和陈妈谈学习成绩,或者和于冰姿谈谈自己喜欢的爱豆,可她有两样东西至今没有谈过。
谈恋爱以及谈生意。
克鲁克山冷不丁转变成商人的角色,让她有点颇不能适应,谁在正式一脚踏入这行之前,对于花儿们没有一点诗情画意的联想呢?
像陈家蜜这样的普通人,第一眼看到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鲜花时,大体都会先端详它妙丽绽放的外表,然后凑上前去闻闻它散发出什么香味。克鲁克山刚才的回答,就仿佛陈家蜜刚刚把鼻子贴近百合,就乍然闻到一股铜臭味。
花和铜臭味怎么可能会有关系,花应该是带着一股来源于自然的浓郁清香。
可能是因为感知到克鲁克山带她进暖房就是为了让她了解眼前这一切,陈家蜜毫不讳言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克鲁克山没有嘲笑她,而是试图让她明白她以为的一切原本就不是自然的产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